海外房产观察分析报告_海外房产观察分析
1.5300亿债务期限逼近 房企海外融资再创新高
2.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海外获得成功
3.留学生在日本买的房子可以去银行申请商业吗
4.日本房地产当年崩盘,那当时的地产股票走势如何呢
房地产销售目前看还是比较好做的。
入门门槛低,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只要你长得五官端正,口才好,擅长跟客户沟通,并且懂得销售技巧,及时参加公司的专业培训,那你做房地产销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销售房地产的时候,要跟顾客是面对面沟通的,要有诚意,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房子的具体情况。
不能欺骗顾客,要让顾客对你有信任感,为自己积累一些人脉,对你的销售工作是有好处的。很多朋友口才非常好,并且也非常擅长跟别人进行沟通,那么这种人就是做房地产销售的好苗子。但是你自己也要掌握销售技巧,同时也要对自家的楼盘有足够的了解。
5300亿债务期限逼近 房企海外融资再创新高
中国如此之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所引发的“潮涌现象”值得高度关注,移民潮不仅造成了中国的财富流失、人才的流失、税负的流失、消费的流失,更对中国“橄榄型社会”的建立造成深远的影响。从移民这一现象本身来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了国际人口的迁徙,移民只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一个表现而已。尽管从数量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但中国移民的比例在整个世界上还是偏低的,把“移民”概括成一种“潮”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不过,这些富人移民背后的原因,仍值得探究与深思。据上述报告调查,富人投资移民原因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方便子女教育”占58%、“保障财富安全”占43%、“为未来养老做准备”占32%。
自1987年以来,流失到海外的近80万中国青年才俊中,就有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在校大学生,也引起了关于人才流失的担忧。相比之下,当前的移民潮的主体是社会精英和新富阶层,移民的手段主要是投资,因此这一波正不断扩大的移民潮又被称为是移资潮。事实上,国人移居海外的步伐的确在逐步加快,各国移民局的数据都显示,中国已经成为投资移民来源最多的国家。招商银行最新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千万,近60%接受调查的内地富人都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者是有投资移民的考虑,而这一趋势在个人可投资资产在一亿元以上的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
北京有移民专家表示:新世纪的这一波移民热潮的主力军是中富以上的新富阶层,所以说投资移民成为现在移民的主流。这和前些年移民潮重要的不同是,现在更多是有产者,以前是出去闯天下,现在是带着资金出去。这批投资移民移民海外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可能是子女教育问题。如果要拿到身份,对于子女去留学,无论是高中,初中,或者大学都会有很多优惠和方便。另外他们也有的是从商业经营等方面的考虑。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约162万,位居世界第一,但归国者只有49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有报道称,2009年的加拿大国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000名左右。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计算,2009年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座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6月16日,院侨办宣布,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经济观察报》2010年底的一组报道中提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涌现了三次移民潮。与上世纪70年代末底层劳工为主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留学生为主的两拨移民潮不同,第三次移民浪潮的主力军是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并且在新世纪的头10年中呈愈演愈烈之势。仅加拿大一国,过去10年有40万华人前往落户。
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移民潮又现加剧态势。商业移民申请人数有20%~30%的增长,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矿、金融投资、房地产等行业,主要为企业主或企业高管。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富豪加速移民海外,导致中国财富和人才大量流失。据粗略计算,目前中国富豪向加拿大、美国和澳洲3国移民一年耗资达50亿,最近3年至少有170亿元资金流向国外,这还不包括他们对移民国的其他投资。
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海外获得成功
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度依赖现金流的房地产行业融资链备受外界“忧心”。情况到底如何,近期有日渐明朗的趋势。?
全联房地产商会最近发布的《关于疫情后期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至少有46家房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受影响货值超4400亿元,单月运营成本约235亿元,2020年上半年到期债务近5300亿元。?
而根究人民法院公告网的数据,截至2月25日,今年以来已经有75家开发商发布了破产公告。?
中小房企融资链再承压?
全联房地产商会原名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12年7月23日,经院批准在民政部注册登记为国家一级社团法人,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全联房地产商会2月11日发布的这份《建议》表示,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房企暂停项目建设、项目开工、推迟复工、关闭售楼处、暂停客户接待等系列举措,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据全联房地产商会调研,今年上半年企业须交付的项目占全年交付项目总数的30%-50%。由于项目工程建设暂停,线下销售渠道关闭,企业销售回款大幅下降,叠加现有的房地产融资政策,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即使大型企业也难幸免。?
该机构调研的72家企业中,46家房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受影响货值超4400亿元,单月运营成本约235亿元,2020年上半年到期债务近5300亿元;26家产业链企业,受停工停售影响的积压库存超40亿元,单月运营成本超20亿元,2020年上半年到期债务约55亿元。?
该机构还建议“因城施策、因企施策”,稳定行业预期,帮助行业顺利度过困难期,引导行业加速良性整合,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其实在疫情爆发前,房地产领域的资金链也并不宽松。光大证券发布研报指出,截至2020年1月,不计入回购影响,2020年房企债券合计到期规模约8365亿元(2019年为6485亿元),其中境内到期6021亿元,海外到期2345亿元。?
据统计,今年到期债务较高的房企有万科、恒大、万达、碧桂园、绿城等。?
“今年,特别像我们储备集中在三四线的城市的开发商是雪上加霜,原本期望的回乡置业这一波流量,现在是彻底没指望了。从目前来判断今年的营收减少至少在10%以上。”一家中小房企的市场总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访时表示。?
对于疫情解除后,房企是否可加大新开工力度以弥补前期损失,光大证券分析师何缅南认为,单月新开工面积的提升空间有限。自2019年以来,在销售下行预期和排行榜压力下,房企工程节点考核趋严,新开工向饱和备货靠拢,剔除春节因素和年中考核因素外,其余月份的单月新开工量基本稳定在2亿方左右,比前几年大幅收窄,单月新开工冲量的空间不大。?
何缅南表示乐观设,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得到控制,4月撤销管控,务工人员陆续返工,房企恢复正常新开工,均衡设一季度新开工面积损失程度(-15%)。忽略后续月份的疫情影响,则预测2020全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为-9.4%左右,约为20.6亿方。悲观设下,疫情延续到5月底,6月份疫情解除,恢复正常经营,设1-5月份损失程度(-25%),忽略其他影响,则预测2020全年新开工面积增速为-15%左右,约为19.3亿方。?
海外融资规模再创新高?
“今年房企债务到期压力较大,叠加疫情带来的销售回款骤减,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剧。目前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大面积放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下一阶段企业除了加速去库存的自救之外,可能还需要其他融资手段,帮忙渡过目前的难关。”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为了加速资金回笼,房企的销售方式从线下转到线上。?
据克尔瑞平台统计,每天的直播卖房已经超过上百场。打响线上购房第一枪的房企是恒大集团,恒大副总裁刘雪飞此前对外表示,2月13日-2月18日,客户通过网上销售共认购68019套房屋。?
除了恒大之外,碧桂园、万科、世茂、龙湖、蓝光、京投发展等众多房企开启了线上售楼处,利用VR等技术快速搭建起线上立体化展示平台,通过线上+大力折扣导流客户。当然,业绩增减情况还有待观察。?
“VR看房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我们早就有类似的手段了,不过最终能否真正实现销售,目前还不好说,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只能作为一种手段。一线城市一套房源的总价一般都在500万以上,二三线则是集中在两三百万,虽然有些房企为了提高购买热情,打出无理由退房之类的口号,但是是否最后会变成真实的销售业绩还打问号。”一家房企销售中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除了加大力度卖房回笼资金外,大额大范围融资也是房企自救方式之一。?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房企海外融资高达752亿美元,而2018年只有496亿美元,同比上涨幅度高达52%。?
今年一月份,房企融资额高达120亿美元,刷新最近几年的高点。春节疫情爆发以来,境内外融资继续高位运行。2月来,房企发行的美元融资就超过百亿。不仅仅是海外融资加速,更在内地大量发布公募债等数百亿,多家房企还发行了过去很少见的短期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整体看,房地产行业资金紧张,房企抓紧窗口期,大量大额度发行美元债。2019年房企美元债刷新纪录。2020年美元融资继续高位运行。大部分房企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也会在年初加快储备资金。对于美元债来说,是部分房企的重要资金补充,但因为额度原因,很难成为最主要来源。而美元债的井喷对缓解部分企业融资则有很大好处。
留学生在日本买的房子可以去银行申请商业吗
中国企业正在寻找海外发展机会。它们必须像当初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一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物换星移:就像过去二十年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一样,中国企业正在海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通过寻求原材料、高素质员工、技术、品牌和客户,这些中国公司——尽管很多在海外仍缺乏知名度——正在步入跨国公司的行列。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获得成功,其他中国企业或许也会群起效仿。在我们对39家中国企业高管的访谈中,将近80%的受访者表示,全球化是公司的战略重点,其中将近一半受访者表示,希望自己的公司在十年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国行业包括汽车、制药、高科技、能源和基础材料;主要留守本国市场的行业包括房地产、消费品和零售。在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有将近一半主要是为了确保自然的供给(大多通过收购方式)。其他一些公司则是由于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希望到海外开拓新的市场。还有一些公司希望从海外获得知识产权(通常是技术,也包括产品设计、品牌或业务流程),或者获得战略优势(例如,与国外对手展开竞争所需要的规模)。中国企业已经发现,收购是确立其全球地位最快捷的方式:例如,在最近几年里,联想公司出资13.5亿美元(94.5亿人民币)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中海油(CNOOC)出价185亿美元(1290亿人民币)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但未能成功。今年早些时候, 华能国际电力集团出资30亿美元(210亿人民币)收购新加坡TuasPower电力公司和中钢集团出价11亿美元(77亿人民币)强行收购澳洲铁矿石生产商Midwest公司,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胃口。但是,在这些轰动新闻的背后,当你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上的表现与印度、韩国和的同类公司进行比较时,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真实状况就会特别清晰地徐徐展现出来。我们的分析重点关注各国/地区市值最大的前100家公司,结果表明,、韩国和印度的公司从海外业务中获得的收入分别是中国公司的四倍、三倍和两倍。海外资产所有权和雇用海外员工数量的情况也大致与此类似(见图表)。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呢?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国企业缺乏经验,而且在用发达市场广泛应用的商业做法方面比较被动。其他原因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最初进行海外扩张时所遇到的问题相似,例如,需要重新构建组织,发掘能够胜任国际化业务的人才。但是,只要高管层下定决心,承担责任,培养适用能力,用正确的组织结构,中国的企业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巨大的障碍,成功实现海外扩张。实现全球化可以用不同的路径方式,但是,在我们访谈的中国高管中,有55%的人表示,并购和联盟是其长期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方式。而在近期,大多数公司侧重于出口,很少在海外建立据点。鉴于管理全球化组织的风险、成本和困难,中国企业通常用善意收购方式。中钢集团对Midwest公司的强行收购是一个例外。对中国企业1995年到2007年间的海外并购的详细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察结果。在此期间,中国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仅有17家完成了海外并购交易,仅有6家完成了三次以上的并购交易。与此相比,自1995年以来,印度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有31家完成了跨境交易,有18家完成了三次以上的海外并购交易。在考虑国际扩张的机遇时(无论是地区性机遇还是更广范围的机遇),缺乏经验拖了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后腿。为了成功地实现全球化,中国企业不仅需要认识和克服自身的不足,还需要变革管理方式。当企业主要面向中国消费者、中国经理人和中国员工时,传统的管理方法曾经立下汗马功劳,但当企业成长为跨国、跨文化的机构时,这种管理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待续)作者简介:MeaganDietz是麦肯锡纽约分公司前咨询顾问;欧高敦(GordonOrr)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资深董事;邢臻(JaneXing)是麦肯锡北京分公司副董事。来源:《麦肯锡季刊》,本文获麦肯锡公司提供版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日本房地产当年崩盘,那当时的地产股票走势如何呢
一、留学生在日本买的房子可以去银行申请商业吗?
1。申请永住或入籍的诸条件中有一项为“在日有稳定的维持生计的经济能力”,其含义不仅包括独立稳定的经济收入,产(包括存款,有是没有对财产的评价有限制规定,因此拥有自己的房子至少不会是负评价。2。10年以上在日居住经历(留学生毕业后5年以上),其他还有各种充分条件,请自己查阅过去有关永住申请的帖子。因此在日年数这个必要条件不存在其他的替换方法,故房子既不能作为永住申请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另外留学生不是独立的经济人,即使购买房子后达到了其他各项申请永住的求证明购买房子的经济来源。通常留学生购买日本房子从经济角度观察是违反通常常识的。
二、申请日本永住的条件?
获得永住许可资格后将获得永久的日本居住权,并且可以进行房屋在日本房产。由于永住者自身还属于外国人身份,在从日本出国的时还需要办理再入国许可(可办理3年有效多次),并且需要办理外国人登录证。投资现在日本放开海外的投资,因此中国人可以申请日本的经营管理签证。申请人必须在日本注册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不限,可以从事餐饮、旅游、贸易,甚至是购置房产开设不动产公司等项目。可携带配偶及不超过20周岁的孩子,5年可入籍。先说一下这个签证的好处:等同于永住,可以享受日本的医疗,教育和保险。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其他的都很便利。这个签证的不利之处:一年需要在日本待满180天(待不满也可以,但会对后续的申请带来麻烦)。工作签证(人才引进)这种方式也是现在很多入籍日本的中国人取的方式,在日本工作满7年。就可以申请永住(绿卡)。高级学术研究领域、高级专业/技术领域、高级经营/管理领域人士可申请日本高级人才。达到打分70分及以上,即可一个月取得日本五年居留资格,最年可申请日本永驻,可携带父母齐居日本。结婚这种方式拿到国籍是最快的,一般结婚6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入籍了。不过日本现在这方面审查的也比较严,如果和日本人(指有日本国籍的人,和入籍的中国人结婚也可以)结婚后有小孩,那就会拿的更方便一些。因为中国不认可双重国籍,因此只要加入日本国籍就一定要放弃中国国籍,从长远来看,这个是否值得需要考虑。所以,拿日本永住是相对更好的选择。
三、在日本买房的话,可以吗?
日本的银行是不给外国人的,因为外国人没有永驻权也没有交税,无法享受日本人的低利率。但是,国内的交通银行日本分行和中国银行日本分行可以提供这类,最高额度是总房价的50%,利率在2.8%左右,十五年内本息同还。
四、在日本买房子可以吗
在日本买房子分为两种情况:个人名义及法人名义。个人名义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之一:1.持有日本在留卡并有稳定收入。2.在大陆居住但有大陆以外稳定收入。3.在日本及大陆以外地区居住,并有大陆以外地区的稳定收入。法人名义需在日本设立公司,以公司名义购买房产。
在日本买房子是否可以,取决于买房人的自身条件,符合在日本的银行条件即可。银行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外国人用个人名义在日本买房
这种情况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任意一个即可。
在日本长期居住,持有在留卡,并有两年以上的稳定收入。
在大陆居住,但在大陆以外地区有稳定收入,比如香港或海外有租金收益、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
在日本及大陆以外地区居住,并有大陆以外地区的稳定收入。
个人名义在日本的条件,根据年收入及持有的签证种类决定。购买的房产情况也会有影响条件。
如果以上任何一条都不满足,那么个人名义在日本买房是没办法办理的。可以选择以下法人形式在日本买房。
二、外国人在日本设立公司,用日本法人名义买房
外国人在日本设立公司后,可以100%持股这家公司,之后可以用法人名义在日本银行申请买房。一般可以50-60%,利率2.8%起。
设立公司虽然会产生各项公司设立的费用及维持费用,但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风险,也是不错的选择。考虑到成本支出的是否划算,建议超过300万人民币以上的投资,可以考虑设立日本公司买房的方式。
东京住房
日本要求
日本申请
日本银行
版权声明:向日葵家对内容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日本地产神话自1991年破灭以来,地价持续下跌,直至今年虽然略有起色,但长达十多年来房地产低迷不振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回顾日本地产神话破灭的历程,对于中国目前水涨船高的房地产市场或许有较大的启示。
(一)地产神话破灭的伤痛至今仍未痊愈
日本国土交通省在2005年1月1日的“公示地价”中,尽管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区域的地价出现了上涨的势头,但日本的平均地价依然在继续下跌。其中,住宅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4.5%,商业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5.6%,连续14年下跌。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今年3月23日发表的全国“公示地价”显示中,虽然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的部分核心地区地价大幅上升,但北海道、四国、部分城市乃至东京的部分地价依然继续下跌,跌幅最大地区达到了28.9%,土地价格下跌前十名地区的跌幅依然在15%以上,在东京的2100多个地价观察点中还有661个处于下跌状态。
对于“公示地价”出现的某些反转迹象,尽管有关人士认为,东京地价已经摆脱严峻的下跌局面开始回升,而东京地价的回升将逐步波及到周边地区,地价有望继续走高,但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官员还是比较谨慎。
(二)泡沫经济巅峰时期的地产神话
从1985年开始的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同时是日本创造地产神话的时期。
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1980年为100),但到了1988年就暴涨到了 334.2,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几乎是美国的4倍。
同时同于日元的急速升值极大地提高了日元的购买力,日本国内地产的不断飙升使海外的房地产相对日本人购买力来说相当便宜,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继日本索尼公司以48亿美元买下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之后,象征美国国办巅峰之作的洛克菲勒中心易主。克菲勒中心是由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于1939年耗资1.5亿美元在曼哈顿建成,但是日本三菱不动产公司以8.48亿美元取得了该股权的51%。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美国购买不动产金额高达 5589.16亿日元,占日本全世界不动产总投资的64.8%,而且主要集中在纽约、夏威夷和洛杉矶。
更有甚者,一些日本人建议把美国的加州卖给日本以偿还美国对日本的巨额债务。
(三)地产神话破灭造成经济十年萧条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开始暴跌,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动产泡沫破灭给日本经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日本经济十多年来一蹶不振。
泡沫经济期间,除房地产和建筑公司之外,日本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和经济的长期低迷导致日本一些涉足房地产业较深的大企业纷纷倒闭。据统计,在破产企业中,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的比例最大,仅2000年,日本包括房地产商在内的建筑行业就有6000多家公司破产,占当年全体破产企业的33.6%。2002年,日本有28家上市公司倒闭,其中有1/3以上是房地产公司,均创战后上市企业倒闭的最高记录。
房地产价格的暴跌还重创了日本金融业,演变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房地产价格持续暴跌致使许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彻底失败,根本无力偿还银行的,不得不宣布破产。房地产公司以及个人在向银行时虽然都有房地产等资产作担保,但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下跌,担保的价值日益下降,致使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不断增长,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
不良债权大量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财务体质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低下。部分金融机构甚至还出现了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并导致日本十大银行中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倒闭。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接连不断,日本金融体系发生剧烈动荡,险些引发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银行的各项机能均遭到重创。
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也快速萎缩下来,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规模只有1989年顶峰时的9.6%。根据专业人士估计,日本向美国不动产投资的损失率在50%以上。以洛克菲勒中心为例。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80%股权的控股股东。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当时做收购时,三菱公司的预测是5年后,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将达到75美元,2000年将达到100美元,依照这一预测数据,三菱公司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美元-40美元。如果再考虑其间日元继续大幅度升值,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的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
(四)造就神话并导致神话破灭原因之一: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过程当中,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首先是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房地产作为最佳项目,无节制地扩大信贷规模,助长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将破灭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银行向房地产业发放了总额为50万亿日元,占总额的1/4。
其次,投资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土地的价格只会继续走高,地价不会下跌。只能买进,否则以后只能买更高的地价。因此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导致房地价越走越高。反过来由于投资投机过度,造成房地产业虚繁荣,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纷纷投资和投机房地产。人们从银行购买房地产,然后再用房地产做抵押再去购买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抵押和,并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追溯日本市场投资理念为何失去理性,除了金融政策失当以外,不能不说当时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其购买力确实大幅增加,日本经济崛起给日本国民带来极为乐观的心态。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1.5%,日本约为4.8%。198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五)造就神话并导致神话破灭原因之二:宏观金融政策连连失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随后日本中央银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楼市同时崩溃,价格直线下降跌入低谷,进入连续十多年的地价持续低迷时期。
日本金融政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次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10月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此后不久,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日本银行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
1989年,日本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6 %.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六)金融政策为何出现误判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环境的监测、金融政策的制定,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为什么汇集日本大量金融专家的日本大藏省会连连出现金融政策失误呢?尤其是1987年纽约股灾以后,在西方其它各国都提高利率以后,日本为什么会依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致命性的政策失当呢?
当时美国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暂缓升息。日本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 “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些类似的政策处置失当呢?有关人士认为,这不能不说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因为在这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第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
虽然是转载,也希望对你有用
祝投资顺利,其它问题欢迎加我百度HI详细询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