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房产海外房产_海外房产新动向
1.美国富豪集体飞天!世界首富易主,杭州马却陷入沉寂
2.李嘉诚,又要从英国“跑”回来了?香港还会欢迎他吗?
3.房企融资有突破!政民企发债或成新发力点?
1、在某个投资领域(如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最好长时间稳定地盈利过。
2、制定包含有资金的募集、投向、分成、风险控制等内容的说明书。
3、有一批支持你的富人,他们给你提供你想要的规模的资金。
4、有一个研究团队,密切跟踪市场的变化,制定。
5、有一套精密严格的系统,使你的能够真正执行下去。
6、由于私募处于灰色地带,应有能力化解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从小做起,量力而行,低调严谨。
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
1、公司式
公司式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运作比较正式和规范。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如"某某投资公司")在中国能够比较方便地成立。半开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比较方便地进行运作,不必接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投资策略也就可以更加灵活。比如:
(1)设立某"投资公司",该"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有价证券投资;
(2)"投资公司"的股东数目不要多,出资额都要比较大,既保证私募性质,又要有较大的资金规模;
(3)"投资公司"的资金交由资金管理人管理,按国际惯例,管理人收取资金管理费与效益激励费,并打入"投资公司"的运营成本;
(4)"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每年在某个特定的时点重新登记一次,进行名义上的增资扩股或减资缩股,如有需要,出资人每年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将其出资赎回一次,在其他时间投资者之间可以进行股权协议转让或上柜交易。该"投资公司"实质上就是一种随时扩募,但每年只赎回一次的公司式私募基金。
不过,公司式私募基金有一个缺点,即存在双重征税。克服缺点的方法有:
(1)将私募基金注册于避税的天堂,如开曼、百慕大等地;
(2)将公司式私募基金注册为高科技企业(可享受诸多优惠),并注册于税收比较优惠的地方;
(3)借壳,即在基金的设立运作中联合或收购一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最好是非上市公司),并把它作为载体。
2、契约式
契约式基金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1)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选取一家银行作为其托管人;
(2)募到一定数额的金额开始运作,每个月开放一次,向基金持有人公布一次基金净值,办理一次基金赎回;
(3)为了吸引基金投资者,应尽量降低手续费,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根据业绩表现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缺点是其设立与运作很难回避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批和监管。
3、虚拟式
虚拟式私募基金表面看来像委托理财,但它实际上是按基金方式进行运作。比如,虚拟式私募基金在设立和扩募时,表面上是与每个客户签定委托理财协议,但这些委托理财帐户是合在一起进行基金式运作,在买入和赎回基金单元时,按基金净值进行结算。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1)每个基金持有人以其个人名义单独开立分帐户;
(2)基金持有人共同出资组建一个主帐户;
(3)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统一管理各帐户,所有帐户统一计算基金单位净值;
(4)证券公司尽量使每个帐户的实际市值与根据基金单位的净值计算的市值相等,如果二者不相等,在赎回时由主帐户与分帐户的资金差额划转平衡。
虚拟式的优点是,可以规避证券管理部门对基金设立与运作方面的审批与监管,设立灵活,并避免了双重征税。缺点是依然没有摆脱委托理财的束缚,在资金筹集上需要法律上的进一步规范,在资金运作上依然受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券商的监管,在资金规模扩张上缺乏基金的发展优势。
4、组合式
为了发挥上述3种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可以设立一个基金组合,将几种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组合式基金有4种类型:
(1)公司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2)公司式与契约式的组合;
(3)契约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4)公司式、契约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三大路径
私募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根据其内涵一般可以分为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可称为风险投资基金)三种。我国私募基金通常专指从事与证券市场投资的、非公募形成的机构投资者。据估计,我国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规模大约有5000亿元人民币,规模较大的单一基金数额估计约2-3亿元人民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以及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的竞争,我国私募基金也面临着结构性变动。以上提到的三种基金模式将是我国私募基金结构性变动的方向。
一、股权分置改革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股权分置改革是的既定目标。改革结束后,我国股票市场可流通的股票数量将是改革之前的3~4倍。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也将比全流通之前简单得多。敌意收购(hostile acquisition)的压力也将迫使现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加密切地与股东合作,以避免被收购的被动局面出现。此外,股票全流通后,为达到产业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收购也将变得容易且更有经济效率改善的意义。
通常上市公司不论何种形式的收购,都会给其财务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导致股票价格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带来变化。其中有些私募基金可能专注于这样的业务,由目前的普遍投机性私募基金转变为专业化从事上市公司并购甚至产业并购的合作伙伴性基金(M&A Fund)。这种收购基金正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为数庞大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中的一种。以近年来在我国多有斩获的美国凯雷集团为例,该公司自有资金约为80亿美元,而投资带动的资金可达800亿美元,比我国A股市场全部私募基金的总数还要多。强大的资金优势、政治优势和全球资本上谙熟的人脉关系,对一些并购项目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外科手术式的操作,即整体收购,不用十分费力地拿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获取超过30%的年收益率。此外,近年来在内地非常活跃的房地产投资商凯德置地(capitaland),其母公司则是新加坡上市的大型房地产商嘉德置地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这些国际投资机构,以全球化的金融眼光来看待机会,巧妙地组合资产,进行跨国金融市场套利。
在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迅速发展的状况下,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的政策限制,将逐渐变得宽松。以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有3亿元左右人民币自有资产的私募基金可以向这个方向摸索,通过3倍的杠杆比例,带动10亿元左右的投资。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国际并购基金的商业模式,争取寻找跨国金融市场套利的机会。
二、纯投机型的私募基金将向对冲基金的方向转变
随着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的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将增加数倍,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加上证券监管严格程度的增加,单个的机构投资者很难像以前一样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获取超额的利润。此外,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逐步被人们认识,通过合谋锁定股票数量,从而推高股价的操作方式变得越来越多风险。由于股票数量的增加,以及单一机构持有股票引起的要约收购披露义务,使得单一股票中的投资者呈现一种类似于垄断竞争或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单一的机构很难具有绝对优势。最后,将来股票市场有了做空机制以后,股票价格更具有易变性,方向更难确定。因此,单纯的锁定价格并且推动价格上涨的盈利模式需要改写。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对于单纯从事股票买卖的投资机构,只能遵循有效市场理论的指导,对价格的瞬时偏离进行适当的投机。然而,在一个逐渐成熟的二级市场上,价格非理性波动所出现的套利机会时间十分短暂,并且股票数量的增加和持仓品种的增加,私募基金经理通过个人盯盘的方式也将变得不适用。因为基金经理受个人体能和智力的影响,在瞬时的价格波动中,难以很快判断投资机会。因此,通过编制计算机模型和程序,并且将交易指令嵌入到这种程序中,成为私募基金管理资产的最佳方式。所不同的是,在交易指令嵌入程序时,基金经理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预期收益率和与其风险承担系数。当基金管理人对自己所管理的资金的风险偏好有完全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投资策略时,市场机制的最佳配置的功能才得以体现。这种方法是西方大型金融市场投资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其用途逐渐成熟。比如最近上市的宝钢权证,就完全可以用计算机设定的模型进行交易,其控制交易风险的能力远远高于交易员(操盘手)的瞬时决策。
这种私募基金实际上最后将演变成为比较典型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目前国内已经有声称为对冲基金的投资机构,但是其网站显示,其设计的产品还显得偏于狭窄,难以与当前的市场状况相匹配。从事对冲投资的机构,对资产的规模不受限制,最主要的是开发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技术。
三、具有创投背景的私募基金可转型为风险投资基金
上个世纪末,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当时纯粹意义的风险投资环境并不十分成熟,而股票市场火爆,不少风险投资公司将一部分投资转向二级市场的股票,有的后来变成了主要在二级市场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但是随着我国证券主板市场逐步完善,以及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成功的示范效应,这些机构有可能重新被激起参与风险投资的兴趣。同时,由于其有参与二级市场的经验,其投资的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的主业很有可能是其风险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而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要求的增加,上市公司必须实实在在考虑其并购的项目能够为其经营业绩加分,而不同于过去市场中单纯的为制造题材的收购。这种条件下,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被投资项目的创业者、以及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可能得到多赢局面。虽然这种模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有内幕交易的嫌疑,但是以现行国内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空间,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上述这种投资模式,可以成为一部分有创业投资经验和背景的私募基金探讨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我国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掘金的领域。据安永公司的统计,2004年,我国完成的风险投资金额已经达到12.7亿美元,而在2002年,这个数据只有4.18亿美元。其中外资已经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比较而言,外资在项目选择和退出机制上更具有优势。比如高盛对蒙牛的投资,以及凯雷集团对携程网的投资。这样的盈利模式是我国具有风险投资经验和背景的私募基金所必须关注的。一般从事该类业务的投资者,应当具有5000万元以上人民币资产。通过制定合理的资产组合,从事跨市场套利。
四、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私募基金的发展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个显著现象,首先是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很快,业绩令人瞩目,其模式越来越受到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根据欧洲私募股权与创业资本协会统计,2003年欧洲私募股权的总投资额达到291亿欧元,总的融资量达到270亿欧元。普华永道世界投资报告认为,2004年私募股权投资额占GDP的份额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分别为0.%、0.28%、0.23%。近5年来,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总量增长了一倍,达到目前的约7000亿美元的规模。此外,全球对冲基金增长迅速,1990年全球大约有390亿美元对冲基金资产,到2003年,已达到6500-70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25%。过去5年,美国退休基金总数约5万亿美元资产,在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中投资的比例从2%增长到5%。著名的加州退休基金、宾西法尼亚州退休基金,以及通用电气等,都放宽了对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比例,而欧洲的许多退休基金也提高了投资于私募基金的比例。在创业投资方面,2003年,仅欧洲管理的资产就有约18000亿美元,这些分布在36个欧洲国家,平均每个国家的风险投资资产为约500亿美元,是我国的近40倍。可见我国的创业投资发展有极大的潜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养老基金从2001年到2075年的收支缺口将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以现行的投资体制,应付如此大的开支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充实账户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率。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办法之一就是将部分资产委托给表现优秀、诚实信用的私募基金管理。根据美国市场1995-2000年间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业绩对比,表现最好的前10名的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3.6%,而表现最好的共同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6%,同时表现最差的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7.7%,而表现最差的共同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9.8%。对冲基金这种私募基金形式收益水平显著高于共同基金这种公募基金。我国私募基金应当认识到上述这些国际私募基金界出现的新动向,应当积极调整,主动适应,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摸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理财投资创业
美国富豪集体飞天!世界首富易主,杭州马却陷入沉寂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种状况下,一些行业会面临较大压力,但另一些行业来说,更是一次发展契机。
外贸出口的持续压力
随着全国复工复产广度与深度力度的加大,很多企业已经恢复了正常生产,但外贸行业依旧面对压力与困境。2020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进口6.53万亿元,下降3.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三驾马车就是投资、消费与出口。尤其是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高效的生产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带来就业、税收、产业链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红利。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然而全球疫情之下,从年初的海外“催订单”到“毁订单”,如今中国外贸企业除了仍旧受到外需不振、订单减少等问题的困扰,更面临国际贸易产业链脱链“堵点”与订单锐减“断点”的深层次双重问题,低成本优势将遇到结构性的挑战与压力。
一些高精尖行业有被卡脖子的现实压力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国带来了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但我国产业链结构中的一些高端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原料、核心环节、核心零部件面临着发展瓶颈。
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以及“逆全球化”风险的不断加大,产业链重构势必会带来新的动向。以前总爱说“东莞一堵车,硅谷芯片就要涨价”,由于“逆全球化”抬头,一些高、精、尖企业不排除会有断炊之虞。电子科学、通讯工程、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行业或将面临大瓶颈。
高端消费生力军的处境艰难
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得国际 旅游 、出国留学、线下培训与演出等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疫情之前,中国的留学生在全球高达160万人,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中国设定为战略层级的主要竞争对手,国际商贸、 旅游 与留学的环境与氛围对中国人都会产生现实的影响。
疫情之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这也驱动着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 、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 旅游 等方面的消费。
但在今年初国内疫情最为严重的两个月里,教育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教育培训在疫情期间全部转为线上,很多纯靠线下生存的行业在疫情冲击下面临倒闭。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则属** 业,虽然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已获准开放,但疫情对**行业的伤害可谓伤筋动骨,甚至可能推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的进程。
关闭,影响的不仅仅是票房收入。传统零售是场景消费,商业中心之所以喜欢引进**院,是因为这可以制造一系列的消费场景,最大限度带来客流量。吃饭、购物,喝杯奶茶、买个爆米花,观影前的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都成为**市场重要的收入组成。但2020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停摆”。据《经济日报》报道,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有2200多家关门,5328家公司倒闭注销,连行业龙头万达影业亏损也达5.5亿元之多。
疫情之下,众生不易,但有危就有机。
从代工服装到制造 汽车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制造已开始摆脱价廉质低的形象。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 汽车 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何况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韧性强,对国内大循环不仅有 历史 经验,还有冲出重围的决心。因此,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这更是一次发展契机。
房地产行业 健康 发展
房地产的产业链特别长,对各行各业包括大宗商品的拉动作用非常强,可以稳定经济,蓄纳货币。“房住不炒”的定位从长远看,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 健康 发展,疫情常态化下,居家隔离的不确定性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房子和空间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国内外整体环境变化的挑战,我们应更加大力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分层,全面下沉市场,扩大内需,以都市圈为核心,建设更能聚集产业能力和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经济,将有助打开消费升级下延伸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抵御“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行业的第二春
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人们开始全面适应在线生存化,未来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在线开会,甚至在线就医都将成为常态。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规模持续增长,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稳定器。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全国网络零售额达5.1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同时,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3.8%。
一旦全球化进程逆转,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许会迎来自己的第二春,从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到网上支付、电商平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间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领域:网购、互联网工具、 游戏 、在线应用等出现爆发式增长。
刚需永远是朝阳产业
疫情冲击经济,人们可以不买化妆品不买包,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吃饭是不行的。我国是世界三大粮食进口国之一,地大物博的同时也需要养活14亿人口,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
日前,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对此,我们要谨记袁隆平院士的告诫: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想做到吃不愁,穿不愁,饭碗就要捧在我们自己手里。在这一战略底线思维下,中国农业将迎来更大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机遇。
本土化的高 科技 企业临危受命
疫情肆虐下的反全球化逆流涌动,更让我们感受到“卡脖子”的威胁与压力,有威肋就会有警醒,有压力就会有动力,中国的本土化高 科技 企业既是临危受命,也是机会难得,政策与配置红利将会与日俱增。以大数据运用、监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更适应中国国情的高 科技 在中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5G等新基建在中国将会迎来新一波发展红利。
“新基建”涵盖了5G基站建设、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以及城轨交通,涉及了七大领域和相关产业链。“新基建”的加速启动,必将大力刺激中国经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将迎来重展机遇。2020年我国持续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工信部预计全年将新建近5G基站超过50万个。中国移动将实施5G引领和双百亿,2020年将发展7000万5G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2020年上半年要力争完成47个地市、10万基站的建设任务,三季度力争完成全国25万基站建设,较原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建设目标。5G作为支撑经济 社会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时,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5G成为了“新基建”的“拳头兵”。
未来,5G技术,将为构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供可能,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和智能,人类 社会 的工业生产、生活和 将迎来重大改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疫后中国经济的新战略方向。在大力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同时,我们应尽量避免经济内卷化,寻求高质量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变,道亦变。中国企业要以转型求发展,适应趋势,危中寻机。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李光斗
编辑 黄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李嘉诚,又要从英国“跑”回来了?香港还会欢迎他吗?
世界首富因为一个离奇的原因易主了。
为了记录 富豪们争得不可开交
本文发布之际,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不是已坐在自家公司研发的太空舱里静待发射,就是已经在冲上云霄的路上了。
由于贝索斯即将离开地球11分钟,埃隆·马斯克又能重回世界首富的宝座一小会儿了。
这11分钟里,马斯克一定也会紧密追踪着贝索斯的一举一动。
因为用马斯克的话说,贝索斯“只是到太空边缘看看”,而他自己的公司SpaceX才是实现人类商业太空旅行的领先者。
这话或许没错,SpaceX早在去年就已率先实现了人类首次商业航天载人任务,将4名宇航员成功送入了国际空间站。
另一边,维珍的创始人、英国人理查德·布兰森在9天前成功卡位,抢在贝索斯之前成为了首位完成太空旅行的亿万富翁。
贝索斯的公司“蓝色起源”直接指出,“全世界96%的人都承认,太空是从100公里的高空开始算起的,而布兰森只到了80公里的高度。”同时还列出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布兰森压根没进入太空。
亿万富翁们大都生来精力高人一等,好胜心和进取心更是远超常人,为了这样一个人类里程碑而争得不可开交,也实属正常。
无论是谁最先“真正”进入太空,但这些全球知名的顶尖富豪们,确实正用身体力行为人类突破极限而拼搏着。
另一位富豪却陷入沉寂
大洋彼岸,中国最知名的富豪马云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蚂蚁的上市进程被叫停之后,马云就变得非常低调。
马云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还是今年5月的“阿里日”,他回到了杭州的阿里总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至少对于自己一手做起来的阿里,马云心里仍然是在乎的。
但此后,就和蚂蚁集团IPO进程一样,马云再一次没了音讯。
倒是马云的合伙人蔡崇信,最近透露了他的最新动向:
贝索斯生于1964年1月,今年57岁。
马云生于1964年9月,和贝索斯仅仅相差8个月。
最新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贝索斯以超过1900亿美元的身家高居全球第一,马云则以475亿美元排在全球第25,中国第3。
抢在贝索斯之前的布兰森,已经71岁高龄,身家其实只有60亿美元左右,和马云相比其实不足为奇。
如果说中国谁最接近贝索斯,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马云。
马云的故事早已无需我们赘述,这样一位人物,真的甘于就此淡出江湖吗?
从个人的感受来讲,马云爱上画画,大概率还是受挫的一种表现。
画画,是为了修身养性。
对于马云这样的人来说,这个年纪修身养性实在是有些浪费了。
修身养性,或许是为了东山再起。
最近“印度版支付宝”Paytm和“韩国版支付宝”Kakao Pay都进入了本国的上市程序,而蚂蚁集团恰恰分别是两家公司的大股东和二股东。
蚂蚁集团上市不成,马云或许也改变了思路。
在国外孵化企业上市乃至,也许更能让人接受。
这些究竟能给马云带来些什么?目前还不好说。
但是,看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贝索斯冲上云霄,马云真的能拿稳手里的画笔吗?
直面风险 富豪们是认真的
为了争夺所谓的“首发”,布兰森和贝索斯都冒着不小的风险。
前NASA的航天员克莱顿·安德森曾说过,“当你跳上含有爆炸性燃料的东西时,你就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布兰森的维珍曾在2014年的太空船试飞中发生坠机事故导致一名试飞员死亡、另一名试飞员重伤。
而到了2019年,载人试飞过程中又发生封条脱落,产生了重大安全隐患。
在这次布兰森亲自上阵的发射前,又列出了一些潜在危险:
布兰森的妻子曾对这次发射非常紧张,告诉布兰森“绝对不会参加他的葬礼。”
但布兰森为了抢在贝索斯之前,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这次旅程。
贝索斯亦是如此。
有业内人士做了一个大致测算,称贝索斯此次遇难的风险大约是1/1000。
1/1000,股民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这就和0.1%的新股中签率是一样的感觉。
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我们难以认定,但从贝索斯的飞船试飞数据来看,15次试飞14次成功1部分失败,确实还是有不小的风险存在。
更关键的是,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布兰森的维珍和马斯克的SpaceX,都是他们自己的公司。
无论是为了生意、名誉还是所谓的记录,在突破人类的极限这件事情上,这些富豪们都是认真的。
中国富豪们 心动了吗
话也得说回来,这里也不是想要马云非得造火箭亲自冲上云霄。
只是相比一次又一次的上市,飞天这件事显得更鼓舞人心罢了。
中国的顶尖富豪们,并不是没有行动,只是暂时还没到贝索斯们的程度。
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是目前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中国首富。
相比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钟睒睒旗下的另一家公司万泰生物,或许正在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体外诊断和疫苗领域,万泰生物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只是在和海外巨头的竞争中,万泰生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马云,阿里的“平头哥”已经在半导体领域实现了突破,自研的最新“玄铁”AI芯片已于近期诞生并获得了大奖。
平头哥在成立之初就选择绕开相对成熟的英特尔和ARM架构路线,而基于RISC-V机型芯片设计。
成立仅三年时间,平头哥已成长为国内RISC-V技术路线中的头部公司了。
此次最新的成果,意味着我国在芯片构架领域摆脱技术封锁的长征路上再进一步。
至于商用航天领域,我国其实也早已不是空白。
总部位于重庆的民营企业零壹空间,目前已在筹备2022年登陆科创板,争取成为中国“商业火箭”第一股。
2018年5月,零壹空间成功完成了商用亚轨道火箭OS-X系列火箭的发射,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发射火箭的民营企业。
而诸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九洲云箭等等,民营火箭公司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冒出。
对于那些有、有人脉、有团队,要啥有啥的富豪们来说,投资一把或是自己再办一家公司并不是什么难事。
贝索斯前不久已经正式卸任了亚马逊CEO一职,专注于太空事业。
马云也在去年就已卸任阿里董事,现在却爱上画画。
这样的局面,实在有些让人看不下去。
相比上市,上云霄难道不该更有趣吗?
-- END --
美联储释放加息讯号
房地产扎口越来越紧
人民币汇率掉头向下
2021下半年,投资新机会在哪?
8月8日88乌镇财富投资峰会
叶檀领衔顶级阵容
带着珍贵的信息和答案来了!
报名私信回复“88”
房企融资有突破!政民企发债或成新发力点?
执笔/刀剑笑&无影刀
李嘉诚,要回来了?
这两天,网上有关“李嘉诚改回中国国籍”的消息热传。与此同时,李氏家族近期在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资产出售操作。这些都让人们想到过去十年来他陆续从中国内地和香港撤资的场景。
现在,“买下半个英国”的李嘉诚,又要从英国“跑了”?为何李嘉诚这时候大手笔抛售在英国甚至欧洲的资产?他这轮“资产大挪移”的目标选择会是哪里?李氏家族会再次将香港和内地作为投资重点吗?
1
有关“李嘉诚回来了”的猜测,首先源自他改回中国国籍的传闻。
大概两天前,网上开始流传一则消息,说香港首富李嘉诚日前已由英国籍转为中国籍。“据内部人士透露,李嘉诚的二度入籍所交税额总计约为500亿人民币左右。”
作为证据,有人翻出百度百科有关李嘉诚的词条,国籍一栏显示的是“中国”。
不过,这个消息是否属实暂时无从证实。
在此之前,有关李嘉诚改国籍的传闻隔段时间就会热闹一阵。最近一次是去年8月,当时内地各大社交平台上就流传着“李嘉诚改回中国国籍”的消息,但随后不了了之。
来自谷歌搜索的信息则显示,李嘉诚的国籍仍是“加拿大”,居住地香港,19年后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改没改国籍不知道,但李氏资产正“从英国大撤退”却是动作明显。
11日,李嘉诚家族的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出售全资附属公司持有的英国伦敦写字楼“5 Broadgate”全部股权,作价7.29亿英镑,约合60亿元人民币。
对比2018年购入时的10亿英镑价格,这笔买卖亏了2.71亿英镑。但长实集团说,综合近4年来的物业出租等综合因素,预计仍能从这笔出售中获得1.08亿英镑收益。
这是短短一周时间内,李嘉诚家族对在英资产的第二次大手笔抛售。
4日报道,李家已将旗下英国配电公司UK Power Networks摆上货架,估值150亿英镑,约合1260亿元人民币。对比2010年买入时的58亿英镑,现在售价达到近3倍。
这笔交易有望成为今年业内最大交易之一,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就与竞购方达成协议。
加上更早时候出售旗下英国电信公司Three UK等,李嘉诚家族在英国的一系列大规模资产处置,被外界视为又一次资产大腾挪。
这次,轮到英国舆论大喊“别让李嘉诚跑了”。
大概10年前开始,李嘉诚开始陆续出售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持有的物业和地产项目,引发舆论有关他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撤资甚至“逃跑”的猜测和指责。
李嘉诚将转移出来的资产大规模投向欧洲,尤其是英国。
2011年收购英格兰北部自来水公司,2012年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2015年先后买下英国铁路车辆租赁公司和客运列车公司Eversholt Rail Group;2016年收购英国国家电网天然气管线业务......
有人戏称,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买下了半个英国”。
事实数据也印证着这种说法。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李嘉诚家族控制着英国25%左右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以及近7%的供水市场,另外还有超过40%的电信市场、近30%的英国码头。
加大在英资产处置,李嘉诚的下个选择在哪?
长实集团负责“5 Broadgate”写字楼出售事宜的一位高管对媒体说,“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潜在市场。”他说,长实将会继续在世界不同市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其中也包括香港和内地”。
过去两年,李嘉诚布局香港和内地的消息一直不断。
去年年初耗资102.8亿元买下香港启德机场附近一块地皮,同年8月又在元朗花了71.6亿元买下一块土地。再早一点,2020年,李嘉诚旗下公司先后收购成都晶融汇、上海三林印象城,年底又与吉电股份合作投资,共同商讨电力能源合作。
李嘉诚,真的要回来了?
2
对李嘉诚的新动态,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告诉“补壹刀”,香港媒体的 财经 版报道了这些动态,但并没有太多评论,而李嘉诚本人和其公司也没有任何说明。
何亮亮认为,李嘉诚在英国或是其他地方进行资产转移或处置,都是投资行为,进行相关操作的原因无非两点:盈利和避险。这次的一系列操作,地缘政治避险的可能性最大。香港人普遍认为李嘉诚老谋深算,对地缘政治很有他的看法和判断。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富人的海外资产遭到美西方“围剿”,即使是所谓“永久中立国”瑞士,也冻结了俄罗斯有关个人和机构在瑞士资产。法国、意大利等也扣押了俄罗斯富豪的游艇。
英国也不例外。3月10日英国冻结7名俄罗斯商人的资产,其中包括英超球队切尔西的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等人,他们在英国的资产总值约为150亿英镑。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现在还在考虑没收俄罗斯人的资产。
俄富豪乌斯马诺夫的游艇(资料图)
何亮亮说,资本主义 社会 的法律一般认为私有财产只要是合法取得的,就“神圣不可侵犯”,特别是在英国这样的普通法国家。如果要没收财产,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现在英国似乎在仅仅因为这些人从俄罗斯来,就要肆意剥夺他们的财产,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开辟了不好的先例。
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李嘉诚在英国的决策,他肯定不会无视这种情况。在中美博弈加剧,伦敦又被认为是华盛顿主要追随者之一的背景下,富豪肯定会想考虑资产安全和重新配置,尽最大可能避开风险。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告诉“补壹刀”,李嘉诚这一动向只是碰巧遇上了俄乌冲突,它本身跟地缘政治无关。此外,它与英国经济发展状况也无关。英国很多房地产项目投资里都有香港人的身影,这和香港与英国有过往联系,投资者偏好于买自己熟悉的资产有关。
陈凤英觉得,李嘉诚主要还是出于利润和收益的考虑,他之前在中国出售房地产等时,应该是判断当时到了阶段性高点,而现在英美等西方 社会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肯定会导致房地产以及股市资产价格有泡沫,及时出手是明智选择。
李嘉诚应该是看准了这个趋势。
3
据何亮亮观察,香港 社会 对李嘉诚的看法总体以正面为主。
香港 社会 总体上认为他是爱国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李嘉诚就一直支持改革开放。他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快速增长。李嘉诚也捐了不少钱用以推动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医疗、公益扶贫等项目。这次香港疫情李嘉诚第一阶段捐了3000万港元给私立医院用于帮助接收公立医院的非确诊病人,也是侧面支援了抗疫。
当然,作为香港主要四大地产商之一,李嘉诚近年来也一直因香港持续高企的房价而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另外,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他说的一些话也曾引起爱国爱港人士不满。李嘉诚当时没为自己辩解,事情后来不了了之。
比如,之前李嘉诚售出大中华地区资产而去买英国的,其潜台词就是李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态势“不看好”。这次被认为从英国和欧洲向外转移资产,也有类似因素。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补壹刀”,李嘉诚首先是一名商人,对其资产购入与出售不用赋予太多含义,因为一个投资人在决策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政治因素只会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个动向值得注意。何亮亮认为,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富豪在香港的影响力没以前那么大了,象征性也变弱了。
香港经历修例风波和疫情冲击,受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条件不好、居住条件拥挤的普通民众。民众对富裕阶层的不信任感增大,富豪的影响力不断下降。这两年,由于香港国安法的出台和选举制度的改革,香港富豪阶层对政治的影响力也在弱化。
在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加上疫情冲击持续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尤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力量,这是良好投资和收益的重要保证。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李嘉诚家族再次将投资目光聚焦香港和内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近期,房企融资政策暖风频吹。
11月8日,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支持力度。
在此前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企融资规模也有所增长。10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规模同比上升16.4%,年内首现正增长。其中,信用债规模同比增长1.5倍。
业内人士认为,10月单月融资规模首现同比上升,与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的初期相比,行业融资已出现修复迹象。同时,受政策支持影响,预期民企融资将有所突破。
融资规模首现同比正增长
根据中指院监测的房地产行业整体融资动向,10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为556.8亿元,同比上升16.4%,融资规模年内首现正增长。
从融资结构来看,10月信用债规模占比57.4%,海外债占比0%,信托占比4.9%,ABS融资占比37.7%。
具体来看,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同比上升155.7%,环比下降17.5%;信托融资同比下降72.1%,环比下降46.5%;ABS融资同比上升22.2%,环比下降35.3%。
中指研究院认为,10月房企融资同比首次出现正增长,与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的初期相比,行业融资已出现修复迹象。其中,信用债发行同比大幅上升,主要受基期数值很低所致。2021年9月开始,第一批出险企业出现违约,对市场冲击很大,导致投资人信心快速下降,债券发行能力大幅回落。今年以来信用债市场进入回调阶段,多次受到政策大力支持,成为各渠道中修复最快的一种融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债已连续三个月无新发行,仅有房企交换要约成功后重新发行上市。中指研究院认为,近期有若干头部企业宣布暂停境外债偿付,或申请债务展期,预期未来海外债新发行将更加艰难。
累计来看,1-10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7535.5亿元,同比下降51.4%。从融资结构来看,信用债占比53.5%,同比提升22.4个百分点;海外债占比仅为2.3%,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信托占比10.9%,同比下降18.0个百分点。ABS占比33.3%,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
另外,从融资利率来看,10月融资综合平均利率为3.48%,同比下降2.3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01个百分点。受政策端持续放宽房地产融资影响,房企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民企发债或成融资新发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房企融资得到政策进一步支持。
11月8日,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据了解,2018年,针对部分民营企业遇到的融资困难问题,经院批准,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从信贷、债券、股权三个融资渠道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展融资。其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为“第二支箭”。
近期,交易商协会已经组织中债增进公司积极开展了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增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交易商协会指出,后续,相关工作将纳入支持工具统筹推进。未来,随着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支持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支持工具作用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尤其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
11月1日,交易商协会、房地产业协会联合中债增进公司,召集金辉、新希望(13.34 -0.%,诊股)地产、德信中国、大华集团、仁恒置业、雅居乐等21家民营房企召开座谈会。与会企业表示,座谈会明确中债增进公司将继续加大对民营房企发债的支持力度,目前正在推进10余家房企的增信发债,涉及金额约200亿元。本次座谈会是交易商协会8月以来第三次召开民营房企座谈会。
据了解,8月以来,中债增进公司共推进10余单房企增信项目,支持新城控股(14.75 0.07%,诊股)、美的置业、龙湖拓展、碧桂园、旭辉集团、卓越集团等多家民营房企发债融资83.68亿元,累计带动民营房企发债融资155亿元。龙湖、美的、新城、碧桂园、旭辉集团、卓越集团等企业正推进第二轮增信发行项目,金辉、新希望、雅居乐等民营房企项目也在积极准备中。
10月30日,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要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保交楼、稳民生,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10月底,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赴中债增进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对中债增进公司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工作给予肯定,并指出“加大对民营房企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认为,从近期政策支持来看,民营房企的债券融资将继续得到监管支持,发债主体的范围、规模都将得以扩大,民企发债将成为行业融资新的发力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丁祖昱也认为,政策将继续适度改善房企融资环境,加大民企融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将对优质企业兼并重组出险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将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支持优质项目融资及收并购,帮助行业加速出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