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房产中介哪个公司好_海外房产中介盈利模式分析
1.未来10年在中国做什么最赚钱?
2.分析一下招商地产是属于普通股还是蓝筹股,说明理由
3.如何拿到日本投资经营者签证
4.潘龙清的人物经历
5.投资学能以什么题目做毕业论文题目
6.注册境外公司的好处有哪些
7.19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前后后 索罗斯所做的一切
近日,首尔房价暴跌30%,部分区域房价跌到40%,成交量更是暴跌70%,银行断供数百万人。大量的房东因还不起钱,紧急出逃。留下的房客走投无路,甚至选择轻生。
韩国房价暴跌是什么原因?
这就不得不先说说这个韩国奇葩的房地产市场。
首尔就是全球炒房最凶的城市,其炒房的程度远远超过当年的温州。韩国房价最贵的地区就是首尔的江南区,这里面目前平均房价折合人民币在一平米15万左右,最疯狂的时候,首尔江南区一夜之间暴涨了30%。
那韩国人为什么热衷于炒房呢?因为韩国近年来盛行一种全租房的模式,简单的说,这是一种只交押金不交房租的模式,几乎就是白租,广受韩国广大青年们的喜爱。但是,这个押金交的有点多,是房价的50%-80%年轻人没有这么多钱交押金,这时候就出了一种押金贷的来助力房主收了押金去交首付。在贷尾款去炒房,基本就是全额炒房,所以韩国的房价上涨的非常疯狂,可以说是一夜暴富。
咱再来说说这次暴跌的原因哈。
自2022年3月16号美联储开始加息,全国的资本市场开始收缩,这时候就有资金开始抽离韩国的市场了,紧接着韩国也开始了加息,导致这个借贷成本迅速的拉升,租客支付的银行利息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房租的租金,于是开始有大规模的拒绝续租。房子大家都不租了,纷纷要求退押金,这个房东就急了,开始抛售房子,这才有了现在楼市暴跌,低价踩踏的效益。这一年以来,韩国的房价是跌跌不休,最高的房价跌去了70%,至今没有止跌的迹象,给韩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创。
有专业人士评估。韩国此次的房地产崩盘,有可能让韩国的经济倒退20年,危害性远超当年的日本楼市崩盘。
韩国房价跌穿会对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有影响吗?
我们还没有高到世界第二的房价
我国也没有实行全租房的政策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即使在当下经济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我国也没有放宽房地产的政策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慢慢的挤泡沫,并不会像韩国一样出现泡沫破裂,
韩国的房地产危机发生,那么我们要怎样引以为戒呢?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前几年也和韩国类似,由于我国及时的政策调控,房价没有大起大落,因为房价涨得太快或者跌得太快,对国民经济啊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现在处于老龄化加速,出生率连创新低,再加上房子供搭于求,目前房价仍然在走下跌趋势,只要我们坚持房租不炒,加大力度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给广大的年轻人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加快发展经济,提高大家的收入水平。中国的房地产一定会平稳的着陆。
未来10年在中国做什么最赚钱?
见招拆招让服装加盟骗子崩溃
网络上的加盟形形,如何防范这些加盟呢?看看骗子盟主经常出的5种骗子招式,让我来慢慢给大
家讲如何拆招,让骗子露出狐狸尾巴吧。
第1招——夸张宣传
有了国际背景,骗子公司便开始对品牌进行渲染和夸大。比如,有些服装企业找来一位很普通的香港设计师,称
其国际知名,举办过多少次国际时装展览、获得过多少个国际大奖;或者说这个服装品牌历史悠久,在国外几百年来
长盛不衰……
其次是夸大利润与赚钱速度。招商类网站、地方卫视等媒体上经常可以见到铺天盖地的加盟广告,语言都极具诱
惑力:“轻松挣大钱”、“加盟×××,财源滚滚来”、“财富神话,和您共创”。一些穿得光鲜亮丽的加盟商介绍
自己的成功经验,潜台词就是:我挣钱了,挣得不少,你加盟后肯定赚钱。
另外,有的公司还打出“零加盟费”的幌子。在招商广告里,绝大多数骗子公司都宣称零加盟费,免费赠送首批
货物。等销售额达到一定数量后,还宣称返还加盟费、保证金、报销装修费等。比如,销售额达到20万,返还一半;
达到50万,全部返还。
最后,有些特许人还要让明星助阵。特许人吃准了公众对明星的信任度——明星都代言了,能有吗?事实上,
明星大多不会去实地考察,只要营业执照是真的就行了。
拆招
以圈钱为目的的招商广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宣称该项目投资极小,利润奇高,是没有风险的项目。比如今年
兴起的“9元内衣”、“9元女裤”等加盟项目,广告上的“加盟商”一个劲儿地说这个项目投入很少,店铺生意出奇
地好。
当你对一个新兴的服装加盟项目感兴趣后,应当立即深入地去了解这个市场,比如了解加盟一个品牌至少要投入
的资金等。结论如果与广告相符,可先打电话咨询。打电话一定要找到老板或直接负责人。与负责人通过电话时,要
广泛探讨和多方咨询,看他是否非常内行、解释和回答问题是否诚恳、合理。
如果你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成功的加盟店,在什么地方,有没有电话,骗子公司是不会告诉你的,统一的回答方式
就是来公司现场考察,要不然告诉你的就是离你比较远的城市,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想让你去看,不想让你从其他渠道
了解情况。
第2招——帽子伪装
戴上“国际化”的帽子,造名牌,虚构一套商业模式,实则是一个空壳。这样的骗子公司在招商时往往都宣传
自己是某某国际连锁机构,是来自日本、韩国、法国、中国香港、等地的著名国际品牌。
事实上,很多骗子公司在执照手续上是没有漏洞的,注册公司是他们设下的第一步。这相当于千门八将里“
正将”摆好的。这些公司的国际背景通常是这样操作的:在国内注册一家公司,不久之后,又在香港注册一家同
名企业集团。比如,在北京注册“北京蓝天白云国际服装有限公司”,到了香港就注册成“香港蓝天白云国际时装企
业集团”,或者挂上一个其他国家的背景,叫做“韩国蓝天白云国际时装企业集团”。
因为香港对企业的名称注册干预不是很严格,所以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类似的公司都是在那里注册的。
之后,他们往往会接着注册一个行业协会或一个集团总部,注册一个“香港服装行业协会”、或者是”法国国际
时装行业协会”;总部集团则叫做“蓝天白云企业集团中国区连锁总部”。也有的公司压根就没有注册,宣传上却仍
打出此类旗号。
为了证明公司的真实性,该公司往往会出示一些国际品牌或公司给他们的品牌经营授权书,为了唬弄人,这些授
权书多是英文的,但其中有很多破绽,比如仍然沿用了中国人的签章习惯,而外国相关文件认的是主管签名。当然,
几年下来,这些连锁加盟骗子也在不断地升级,他们的明显的漏洞也在不断地被填补。
拆招
投资者要想判断对方是否只是个“洋”外壳的有效方法有几个:一是,查看公司注册地以及注册时间,越是一些
不知名的小国,注册时间越短,的可能性越大;二是从多种渠道搜集该公司的资料,其中,互联网是最便捷的渠
道;三是,到公司总部考察,考察总部是否有外籍员工,如果没有,的可能性较大。
“洋”代理只是一个幌子。有些项目方虽然没有“洋”外壳,但是号称自己是海外某知名公司在国内的独家代理
。其实这种“洋”代理只是一个幌子。因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比注册“洋“外壳更省事,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二
是,为日后寻找退路,一旦与投资者发生纠纷,这些代理机构可以随时消失。
如果要证实该公司是否为国外品牌在国内代理或加盟商,可以查询国家商标库,这些品牌要进入中国,就肯定会
提前注册商标。还可以到相关部门查询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如果注册资本较低(不足50万),可能性较大。
第3招——诱敌深入
目前,服装类的骗子公司多集中在北京、广州、武汉、郑州等城市。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北京,这些公司大多集
中在海淀区,西客站附近较多。
这些公司大多租用写字楼,装修豪华,人来人往,各类资料齐全,员工忙碌,给人造成颇有实力的感觉。当投资
者电话咨询时,这种公司都会极力要求他们到公司总部考察,这招实际上是“诱敌深入”,很多受骗者事后都回忆说
,一到了所谓的公司总部,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就会侃侃而谈,投资者在一番语言轰炸中,就很快签订了加盟合同,
交付了保证金。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带有欺诈性质的企业都声称有自己的直营店、加工工厂。实际上很可能是委托加工、贴
牌的产物;甚至有些是从批发市场买回来后贴上自己的牌子。而他们宣称的直营店,各项手续也齐备。他们还吹嘘自
己的工厂规模多么大、设备多么先进。但如果你提出要去参观,他们就会找很多借口推诿。搞地差是他们的惯常做法
,比如总部在北京,他说自己生产基地在广东;或者他们会把你带到库房,告诉你这是工厂,加盟者一不留心就中招
了。
他们还会打人情牌、心理战。只要加盟者来考察,接待人员就分外热情,你没付保证金之前,说什么他都会答应
你。为了夸大利润,他们通常会找些例子给你算个公式——除去房租、水电等成本,你一定能赚多少钱。而实际上,
这种算法根本不科学,他根本没有考虑是否与你所在地域的消费能力、个人经营情况吻合。而类似“再晚一步就把名
额给别人了”之类的说辞诱你入套,更是屡见不鲜。
总之,向加盟者展示出自己最完美无缺的一面,利益相诱、甜言蜜语,他们在钱未到手前,很好地扮演了一个“
笑面虎”的角色。
拆招
电话咨询没发现疑点,赴公司考察是必须的。但要注意这样几个误区:首先是公司场面大,并不说明全部问题。
合理、适度才是真实可信的;其次,不要被大城市礼节和高档接待搞晕,考察只是决策中的第二步,不要欠下人情。
第三,要学会运用反向思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观察和思考问题。注意研究公司的背景和经历。冷静观察对方是不是
一个想做事、能做事的公司。各种步骤设计和运作模式是否真实、合理、负责,是短期行为,还是志向远大、长期合
作,是否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合作伙伴;第四,要在没有公司人员陪同的情况下去考察所谓的“直营店”,仔细观察店
铺的装修、货品陈列、工作人员的态度及销售状况。
还有一点要提醒广大加盟者的,不少骗子公司都要求汇款到个人账号而非公司账号,他们的说辞一般是,这样会
少交税。实际上,这完全不符合财务制度和法律规定。如果该公司有这样的要求,投资者就要多留一个心眼了。
第4招——网络新闻报道
现在的网络上弥漫着软文。软文可以以新闻、故事等各种形式的文字出现。骗子公司以此为据,说他们是正规的加
盟项目,你看,某新闻网站都报道了,难得还有吗?还不只如此,这些公司的事迹、发展和名誉都可以用虚的新
闻、故事编写出来,并拿钱叫那些网站编辑放到网络中去的。
拆招
完全不必去理会他的新闻报道之类的,一句话,你完全可以不信他的“自卖自夸”。建议你利用一些第三方平台,
如安心加盟网,在你找到加盟项目之后,不要盲目去投资,可以拿到安心加盟网,去核实一
下加盟项目是否真实可靠,他们是免费为你核查的,然后再做决定也不迟,而且网站上面的项目和企业信息,都是通
过严格核查的,你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加盟项目。
第5招——瓮中捉鳖
钱到手后,这些骗子公司的丑恶嘴脸就渐渐地暴露出来。
先是断了后续服务。前期咨询时承诺的全套支持,包括员工培训、宣传策划、销售策划、广告支持、销售培训、
产品知识培训等等往往是做样子。他们随便找来一些所谓的培训资料,用极短的时间培训加盟商,其实就是读一遍,
这对后期的加盟店经营根本不会有任何作用。等到加盟店开业,出了问题找到他们,他们是能推就推。
供货方面更是问题百出。这些机构不少实行网上订货。他们给加盟者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后选货付款。网上
都是些经过处理的,下面标注颜色、质地、款式、大小等,但最后发给加盟商的往往是次品或大路货、滞销货。
想退货,合同里规定的退货条件却很苛刻——包装、标签一点不能损坏。即便答应了你的退货请求,他们也一直拖着
,不给验货、不给说法。而有些没有用网上订货交易模式的机构,自称拥有完备的配送体系,可勉强送了几次后,
就踪影全无了。
等到加盟商发现上当,要找他们追讨保证金等费用时,他们却是一点不担心,因为合同里人家早就下好了套儿,
里面都是单方面约束加盟方的条款,他们尽可以潇洒地在河边走而不湿鞋,只有可怜的加盟者需要承担违约的责任。
拆招
一旦出现类似纠纷,投资者可以根据情况,依靠盟主信息披露不实,甚至虚广告宣传夸大,以及虚合同显失
公平、商圈保护不利、产品款式不足、质量不好等问题,以合同无效、可撤销、违约其一为诉讼请求起诉骗子公司。
但“一切诉讼都要以加盟合同为基准,而且证据最重要。”由于现在整个加盟连锁行业不规范,加盟者在一开始接触
项目时,就应该注意及时保留相关材料,以防万一。主要包括:最先看到的招商广告、从总部获得的宣传材料、和总
部接待人员洽谈加盟事宜时的录音、合同文件、进货、凭证等。
所有的加盟投资者只要能够会用和惯用这5招,就基本上能躲过一些加盟,希望大家互相传阅,共防加盟
。(编辑:小梁)
分析一下招商地产是属于普通股还是蓝筹股,说明理由
从发明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再到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并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促进社会进步。未来10年,又有哪些新产业值得我们期待?那些产业能够给投资人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十年前企业全球市值TOP10
当前企业全球市值TOP10
互联网作为新产业从1995年网景上市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信息门户、电子商务、搜索、社交及共享经济等几个里程碑性的产品阶段,雅虎、亚马逊、谷歌、FaceBook、Uber等标杆企业不断将产业推向高点。未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往深度精度发展,比如从满足用户的普遍性需求开始向个性化需求延伸。另一方面,“互联网+各行业”成为共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推动“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
未来10年,又有哪些新产业值得我们期待?那些产业能够给投资人带来最丰厚的回报?下文将细数我们认为的最具投资价值的十余个新兴产业。
1
云计算
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到:1、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增长依然齐头并进,不是零和博弈;2、IaaS层面:拥有多元化的商业应用生态圈越来越重要,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3、SaaS层面:主要集中在人力、OA、CRM、市场营销、B2B大宗商品购等领域,如SalesForce、Sap、Oracle等;4、PaaS层面:没有出现独立巨头,未来更可能由IaaS巨头向上或SaaS巨头向下延伸。国内云计算市场还处在萌芽期,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诱人。虽然阿里、腾讯、华为等IT巨头等纷纷进入,但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复杂性使得IaaS层面依然存在机会;SaaS层面:除重点关注以上几个细分领域,还应重点分析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国内客户的实际市场需求。
2
大数据
大数据行业的融资总额2013-2015年分别为8亿美金、15.4亿美金及20亿美金;2013-2015年融资分别为10起、42起及超过50起。“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数据+零售”、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大数据+医疗”、以搜房网为代表的“大数据+房地产”等等。该领域的投资策略为:1、对于型大数据公司:数据足够庞大完整,数据价值足够有想象空间,数据挖掘整合能力足够强;2、对于技术型大数据公司:技术门槛够高,并足以让公司快速形成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从而快速占领足够市场份额;3、对于应用型大数据公司:应用市场足够大,公司成长性好且可实现性强。
3
虚拟现实
目前全球虚拟现实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供应链及各类配套设施还在摸索。然而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引人想象,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如游戏、、教育、体育、星际探索、医疗等等。当前各大机构均看好虚拟现实在未来5年将实现超高速增长,爆发近在咫尺。该领域的投资策略为:1、短期内,能够布局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厂商,从硬件设备、内容生产到平台分发,均具备投资价值;2、从长远来看,虚拟现实的内容将是行业灵魂存在,投资成熟内容产业厂商将充满机会。
4
人工智能
根据预测,2024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1亿美元。初步的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已经在过去有了比较显著的规模效应,因而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的大潮即将来袭,并引发新一轮IT设备投资。未来3-5年智能化大潮将带来万亿级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内,未来主要关注的方向包括:1、计算机视觉识别(以人脸识别为典型);2、计算机自适应(以各类机器人为例);3、各项细分底层技术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
5
3D技术
经过过去几年3D打印的投资热,3D打印技术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应用市场仍有待突破。专家预测2016年,中国3D打印机市场规模预测将扩大到100亿元。接下来新一轮的3D技术的投资热点,包括:1、3D打印专用材料及其工艺技术;2、3D建模和个性化定制设计软件;3、围绕3D打印技术出现的行业模式创新企业(即3D打印与教育、医疗和工业4.0等行业的结合)。
6
无人技术
无人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蒂尔集团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发展态势迅猛。无人驾驶汽车至今仍未揭面纱,但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会有2000亿美元到1.9万亿美元产值,届时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值空间至少也在万亿规模,潜力无限。该领域可长期持续关注如下标的:1、随着政策逐渐放开,百度、谷歌、宝马、奥迪等巨头加紧布局无人驾驶汽车,我们重点侧重汽车电子相关硬件、车联网相关软件、整车等各个领域领导企业;2、无人机领域,我们将重点挖掘部件制造与总体设计细分领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非常有潜力的优质企业。
7
机器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以及整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机器人未来的崛起及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已经被各大机构认可。未来无论短期或是长期,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机遇巨大,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均有十分可观的市场规模:1、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向更细分的领域和结构进行创新延伸;2、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并且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各种领域,属于“跨界”的产物;3、服务机器人则没有上限,具有远超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潜力,我们认为助老和医用的服务型机器人将领先发展。
8
新能源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同事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走向成熟,蕴含丰富投资机会:1、锂电池在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巨大;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5年实现井喷式发展,产销量均超过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0%,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3、超级电容在快速充放电、高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方面相比较锂电池有明显优势,能够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石油钻探、港口机械等领域。
9
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经济的基石,我国在军工、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等尖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基础材料领域的突破。随着基础化学、基础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新材料将成为数万亿产值的市场:1、石墨烯的柔性、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特性与目前现有材料相比整体有明显优势,未来应用行业横跨电子、生物医疗、军工、精密制造业、化工等;2、碳纤维是应用相对成熟的新兴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品质好,重量轻,未来需要在降低成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方面继续努力;3、新型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废气治理、锂电池等多个领域;4、生物基材料,用于齿科、骨科等,可取代、修复人体组织器官功能。
10
医疗服务
2016年医疗服务行业的驱动因素来自于药品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以及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分级诊疗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推动下,公立医院借助民营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创造增量价。医疗服务业务为新技术提供了商业化的出口,而新技术给医疗服务业务提供了高附加值的项目。投资策略:1、符合医院利益诉求、以医为本的商业模式,比如康复医疗、检验领域,以及高端医学影像领域;2、具有一定门槛的连锁专科医院如妇儿、生殖、眼科、骨科、医疗美容等;3、连锁第三方服务如健康管理、第三方诊断等;4、一线城市的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家的高端医院。
11
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
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生物制剂与生命科学技术正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方面,越来越多的单抗药物对肿瘤、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产生突破性疗效,“重磅”级新药频出。2014年全球销量前十大药物中,有7个为生物制剂,其中阿达木单抗位居全球销量首位,年销售额达110亿美元;生命科学方面,全球范围内,基因测序市场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兴技术也日渐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无疑是大健康领域极为重要的投资方向,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1、先进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公司;2、技术驱动型生物制剂公司;3、与基因测序解读、个体化给药相结合的精准医疗公司;4、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新型生物治疗方式,如CAR-T细胞免疫疗法等。
12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市场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1年至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173亿元增长至2556亿元,增长了近15倍,复合增速达到23%。但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药品市场规模的对比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40%,而我国这一比例低于1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等一批政策的出台,为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1、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医疗器械;2、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3、智能家用医疗器械;4、现有成熟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产品。
13
互联网医疗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各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也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机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同时,中国医疗行业特有的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低、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都有赖于凭借互联网技术加以改善。同时也应看到,互联网医疗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医疗的改革必然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此对该领域的投资应保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1、医药类电商平台;2、医疗大数据分析公司;3、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在线平台;4、智能及可穿戴式医疗设备。
14
健康养老
健康养老产业受需求迫切和政策鼓励双向驱动,将迎来十分确定的发展机会。未来我国和个人将面对很大的养老压力。同时,养老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将挖掘投资机会:1、涉足养老核心产业---康复医疗,并已具备可行性和连锁化潜力发展模式的企业;2、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的企业。
15
体育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各路巨头开始瞄准海外优质体育标的资产,渐渐向成熟体育盈利模式靠拢_门票、媒体转播权、赞助和体育衍生品,如万达购得盈方体育传媒和世界铁人三项公司(WTC)成为万达体育;阿里体育获得NFL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等等。因此,拥有优质赛事和广大受众的体育行业标的将会持续收到资本的追捧。可以关注如下领域:1、体育各个细分领域拥有优质体育赛事IP的运营公司;2、冲击传统体育的行业,包括内容方和直播平台;3、体育运动相关的智能硬件+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导流到健康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4、聚焦大众健身的互联网健身上下游公司。
16
文化
消费升级使得国人的消费习惯逐渐向文化进行倾斜,消费人群和消费金额也越来越低龄化和增长化。
此外,伴随游戏、动漫衍生而来的二次元文化兴起,生产数字化、碎片化、化内容的自媒体大爆发,都将聚集大量新一代年轻用户,引发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可以关注以下细分领域:1、拥有优质IP内容(生产或购买)和强大IP运营能力的公司;2、有海量用户及盈利能力的自媒体和新媒体;3、文化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公司;4、二次元内容聚合社区;5、泛直播平台等。
17
教育
国内的民办教育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而在线教育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吸引了无数资本和创业者竞折腰。经过过去一两年的洗礼,教育O2O(OnlinetoOffline)举步维艰,不仅没有革了传统教育的命,还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不知所措。而传统线下教育培训机构除了拥有稳定的线下和师资以外,也在互联网+的攻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很多改革。此外,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也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教育行业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仍是一座金矿,重点关注如下领域:1、顺应高考改革而生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质线下培训机构;2、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职业经验分享平台;3、(性价比高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课堂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公司(硬件+软件+内容);4、专注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优质IP内容生产者。
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有不便,请联系告知。
点击““咨询””,有商标品牌需求,召唤八戒顾问。
如何拿到日本投资经营者签证
我认为招商地产属于地产股中介于一线和二线之间的蓝筹股,一线股是万科、保利等。
蓝筹股
蓝筹股是指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对公司现金流管理有较高的要求,通常将那些经营业绩较好,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现金股利支付的公司股票称为“蓝筹股”。蓝筹股多指长期稳定增长的、大型的、传统工业股及金融股。“蓝筹”一词源于西方,在西方中,有三种颜色的筹码、其中蓝色筹码最为值钱。
1简述
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把那些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活跃、红利优厚的大公司股票称为蓝筹股。
蓝筹股,经营管理良好,创利能力稳定、连年回报股东的公司股票。这类公司在行业景气和不景气时都有能力赚取利润,风险较小。
中国大陆的股票市场虽然历史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也出现了一些蓝筹股。
“蓝筹”一词源于西方。在西方中,有三种颜色的筹码、其中蓝色筹码最为值钱,红色筹码次之,白色筹码最差,投资者把这些行话套用到股票。
2性质
有着优良的业绩、收益稳定、股本规模大、红利优厚、股价走势稳健、市场形象良好。
(1)萧条时期,公司能够制订出保证公司发展的与措施;
(2)繁荣时期,公司能发挥最大能力创造利润;
(3)通胀时期,公司实际盈余能力保持不变或有所增加。
蓝筹股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变及经济地位的升降、蓝筹股的排名也会变更。据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统计,1917年(丁巳年)的100家最大公司中,到2010年只有43家公司股票仍在蓝筹股之列,而当初“最蓝”、行业最兴旺的铁路股票,如今完全丧失了入选蓝筹股的资格和实力。蓝筹股在大盘的权重较大。
3分类
蓝筹股有很多,可以分为:一线蓝筹股,二线蓝筹股,绩优蓝筹股,大盘蓝筹股;还有蓝筹股基金。
一线蓝筹股
一、二线,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且有些人认为的一线蓝筹股,在另一些人眼中却属于二线。一般来讲,公认的一线蓝筹,是指业绩稳定,流股盘和总股本较大,也就是权重较大的个股,这类股一般来讲,价位不是太高,但群众基础好。这类股票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类个股主要有:工商银行、中国石化、贵州茅台、民生银行、万科、深发展、五粮液、浦发银行、保利地产、山东黄金、大秦铁路等。
二线蓝筹股
A股市场中一般所说的二线蓝筹,是指在市值、行业地位上以及知名度上略逊于以上所指的一线蓝筹公司,是相对于几只一线蓝筹而言的。比如海螺水泥、烟台万华、三一重工、葛洲坝、广汇股份、中联重科、格力电器、青岛海尔、美的电器、苏宁电器、云南白药、张裕、中兴通讯等等,其实这公司也是行业内部响当当的龙头企业(如果单从行业内部来看,它又是各自行业的一线蓝筹)。
绩优蓝筹股
绩优蓝筹股是从蓝筹股中因对比而衍生出的词,是以往业内已经公认业绩优良、红利优厚、保持稳定增长的公司股票,而“绩优”是从业绩表现排行的角度,优中选优的个股。
大盘蓝筹股
蓝筹股是指股本和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但又不是所有大盘股都能够被称为蓝筹股,因此要为蓝筹股定一个确切的标准比较困难。从各国的经验来看,那些市值较大、业绩稳定、在行业内居于龙头地位并能对所在证券市场起到相当大影响的公司——比如香港的长实、和黄;美国的IBM;英国的劳合社等,才能担当“蓝筹股”的美誉。市值大的就是蓝筹。中国大盘蓝筹也有一些,如: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
一、钢铁行业:业绩增长价值重估
宝钢股份为代表的中国钢铁股,理应获得市场合理定价。给予了过高的贴现率或风险溢价,主要钢铁上市的价值都被明显低估。作为一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可能永远存在估值“洼地”,钢铁股达到15倍的市盈率才是国际水平。
低于20倍市盈率的重点钢铁股:宝钢股份、鞍钢股份、马钢股份。
二、港口业:投资主线:低估+资产注入
虽然板块估值已经到位,但是板块中个股估值差异较为明显,上海港、南京港、重庆港的估值较营口港、深赤湾、盐田港高出一倍以上,在板块估值已经到位的情况下,安全性是我们给出07年投资策略时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整体行业具有20%增长幅度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拥有更多的港口,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占据更主动的市场地位,因此存在资产收购可能的公司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低于20倍市盈率的重点港口股:盐田港、深赤湾、营口港。
三、煤炭行业:外延扩张带来机会
从投资标的的选择而言,建议优先投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加注重“自下而上”的策略。逻辑主线为:价格维持高位——产能增量可充分释放——运输宽松——成本影响不大的企业最值得投资。预期资产价值注入、整体上市将是07~08年整个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投资主题及机会。
低于20倍市盈率的重点煤炭股:兰花科创、西山煤电、开滦股份、国阳新能、恒源煤电、金牛能源、兖州煤业、潞安环能、平煤天安、神火股份
四、公路行业:长期稳定增长关注价值重估
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在07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路网建设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网络化效应、油价回落和海外投资带来的车流量增长都为整个行业的的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低于20倍市盈率的重点公路股:赣粤高速、皖通高速、中原高速、现代投资。
4投资价值
由于量化投资需要具备极其复杂的模型演算和信息化支撑,因此基本面分析成为普通投资者分享股票市场成长的主要方法。
基本面分析通常分为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的重点在于预测和发现未来5-10年能够实现爆发性成长的上市公司,并在企业成长初期进行投资,该模式投资风险高,收益大,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巨大,适合于专业投资者;而价值投资的重点在于跟踪业绩优良的行业龙头表现,在其股价低估的时候进行投资,分享公司业绩的稳健增长和分红收益,适合于广大投资者使用。其中,蓝筹股投资是价值投资方法的主要实现路径。
5中国
2012年5月证监会负责人表示:“倡导关注蓝筹股本质上是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绩差股不确定性更强,只有经验较丰富的投资者才适合风险较大的投资选择。”中国蓝筹股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主要是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蓝筹股自身特点来说,首先,蓝筹公司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用,产品竞争力强,普遍具有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能较好地抵御周期波动,同时股利政策稳定,股息率较高;其次,蓝筹股代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如道琼斯工业指数成分股是全球股市历史最悠久的蓝筹股,其指数成分股的结构变化整体反映了美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最后,蓝筹公司大市值与大流通盘的特点,使其股票交易相对不易被操控。
第二,从业绩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4月末,全部938家沪市上市公司披露了2011年年报,其中,上证180指数成分股2011年末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占沪市上市公司总和的93.3%和82%。201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33539.71亿元,净利润14650.08亿元,分别占全部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74.9%和89.2%,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比2010年度增长22.8%和15.0%,不仅其业绩表现高于沪市平均水平,且在2011年度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里,其业绩增速仍高于沪市整体水平。
第三,从分红情况来看,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中,共有14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利润分配预案,其中143家公司支付现金红利,拟派现总额达到4086.26亿元,占180家成分股2011年净利润总额的28%。其中,2011年派现金额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6家,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分别占其净利润的34%、35%、35%、35%、23%、40%。稳定的分红提供了类似债券的收益特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现金流。
第四,从公司治理情况来看,以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为例,多数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规范运作方面的表现较好,而优秀诚信的管理团队,规范的公司运作,是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石。
题材股以题材为主,比如奥运时期跟奥运有关联的股票就会受到注意。题材股就是有重组,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等利好消息的股票。
6规律
根据研究,日本1980年代牛市各阶段行业轮动呈现如下规律:
1987年2月以前:价值重估的资产类行业,如电力和天然气、房地产、银行业、证券业;1987年2月到1988年12月:外需拉动的周期性行业,如造纸、钢铁、交运设备、机械等;1989年后:基于内需的消费服务行业,如掘、建筑、金属制品、信息服务、商业贸易、科技股等。
这一轮动的基本推力还是日元升值带来的贸易顺差降低、通胀、内需拉动等,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上述流动性传导至实体经济。期间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交叉行业始终是反复走强,如房地产走势基本与日经225可重叠,我们研究发现,全球市场的房地产走势与股市走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不同步;房价走势相对股市而言波动相对要小。
资产重估也以三个序列来走,2006被重点挖掘并且行情热火朝天的是商业地产和性资产;目前已经得到挖掘行情也最为炫目的,是已上市或拟上市银行、保险、券商股权为主的金融类资产;未来还有一个规模效应更大,当前正在得到挖掘的交叉持股概念,这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创投概念当下的狂轰滥炸。
资产重估的第三步已经极大地放大了泡沫,并支撑一些“伪蓝筹”业绩增长,已经有观点指出2008年股权投资将影响上市公司30%增长,因此我们对股权投资性蓝筹最好抱以戒心。
资产重估后的蓝筹分化异常严重,蓝筹游戏将摆动到周期性行业。投资者对周期类公司持有很强的戒心,使得周期类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大大低于其应有的价值。然而经济规律的作用却是不可阻挡的。长江证券(19.11,-0.04,-0.21%,吧)的一份报告说明,1987年后,大量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业绩蓝筹崛起,其中最让人吃惊的却是周期性行业在日本牛市中的表现:结论显示,钢铁、航空运输、机械、煤炭、证券等周期性行业在牛市后期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美国股市统计也得出同样结论。1989年后,周期类股票业绩走软,而其他类的股票业绩依然可以维系,如科技股、消费类股,资金对股市推动的力量越来越小,资金开始转向一些小盘、成长股。
7如何选择
一般来讲,人们认为“蓝筹股”就是一流、最好的股票,其实也不尽然。美国证券网站对蓝筹股的定义是:所谓蓝筹股是指那些以其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超越经济景气好坏的盈利能力和盈利可靠性而赢得全国声誉的企业的股票。听起来好绕口,但能从中发现几个关键的字眼:知名的大公司、稳定的盈利记录、红利增长、管理素质和产品品质等。大致有个模糊的概念了吧,其实蓝筹股本来就没有惟一准确的定义,它存在于一些指数中,存在于证券分析师的报告中,也存在于一些消费者的心中。
大型公司的股票不一定是蓝筹股,蓝筹股却一定是大型公司的股票。
就市值论,2004年2月道指30成份股公司总市值3万多亿美元,平均市值超过1千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芬兰这类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资产论,花旗集团、JP摩根、GE、GM等公司都高达几千亿美元,花旗集团竟达1万多亿美元;就营业收入论,道指30公司2002年的销售收入约1.8万亿美元,超过同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25万亿美元。所以,说蓝筹股公司富可敌国一点也不夸张。
国民经济支柱行业里的公司股票不一定是蓝筹股,蓝筹股却一定不会诞生在边缘行业里。
对蓝筹股的认识可不能仅仅局限在“股”字上,它承载的是“产业与民生”甚至“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所以但凡是蓝筹股一般都出现在国家的支柱产业中,蓝筹公司也都是行业龙头企业。
有些公司经营得很好,业绩也很优良,比如“小商品城”,但是从其所处的行业属性来看,绝对称不上蓝筹股。而像“宝钢股份”,“中国国航”这样的上市公司处在钢铁、航天这些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中,就具备蓝筹公司的特质。特别的,中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所以制造业更容易诞生蓝筹,而在零售业或餐饮服务业,在国外能看到沃尔玛、麦当劳等蓝筹公司,国内却很难发掘到。
蓝筹公司也一定担当着产业领袖的角色,是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配套分工体系的主干和统摄力量。不仅在规模上,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都是这个行业的代表。比如宝钢,它在原材料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上,在行业里就有相当的分量。而其板材产品,也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标准。
蓝筹公司,如美国Enron Corp.(安然公司)
8区分方法
小盘股不是蓝筹股
一般来讲,小盘股不是蓝筹股。因为小盘股往往会被少数部分投资者控制,即俗称的“庄家”,而蓝筹股由于流通盘、市值都很大,广大普通投资者也能积极参与,这使得市场上很难有“庄家”能操控这类股票,因此具备高流通性、非庄股性。
蓝筹股不是绩优股
经过1996、19年行情的投资者,最寒心的品种莫过于绩优股。湖北兴化倒下了,四川长虹的宝刀砍不动了,股价也随之腰斩了。不过,绩优股可不一定是蓝筹股,绩优,反映了历史;蓝筹不仅要回顾历史:业绩不能太差,中上水平(在下面的筛选中,限定为0.20元/股),更要展望未来。没有未来业绩的稳定增长,抬高股价就变成了在沙滩上建高楼,终有倒塌的一天。因此,成长不可忘。
大公司的股票就是蓝筹股么?
大型公司的股票不一定是蓝筹股,蓝筹股却一定是大型公司的股票。大的公司不一定是好的公司,但规模大却是成为蓝筹公司的必要条件。蓝筹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受到大宗资本和主流资本的长期关注和青睐,以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公司市值等指标来衡量,企业规模是巨大的。
蓝筹股不是资产重组股
资产重组,公司业绩大幅提升,这是一般规律。但此成长非彼成长。蓝筹股的成长性,体现于公司优势在优势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利润增长。
一个公司经过资产重组,我们就不得不将之认同为一个新的经济实体的诞生。它的成长性也就体现在新的实体建立后,而不是在新旧实体的转化之间。
蓝筹股不会是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多元化的公司,特别是大杂烩式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公司在每一领域都不能倾注全力,“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而蓝筹股反映了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脉络,体现了各行各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必然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并且在本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定价方面具有领头导向作用。这样的公司注定是一种专业化经营,而不会是多元化经营,至少不是横向多元化经营。
潘龙清的人物经历
日本投资签证更改为“经营管理签证”
要取得这个签证,需要3个条件:
1、在日成立公司并且注册资金达到30万人民币以上。
2、必须有个专门办公地点,办公设备齐全。
3、事业规划详细(以上2项都比较好操作,事业规划越详细越好,包括未来从事行业的收支也要具体规划,比如运营成本,未来1到3年营业额,行业属性,市场定位,贸易公司的话进货渠到出货渠道,营销规划等等)另外资金来源证明,以及创业的动机等加上一些身份资料附带翻译件。
投资学能以什么题目做毕业论文题目
细看潘总的简历,他的从业经历主要在部门:从南汇县县长、党组副书记、到曾经的金山县县长、县委书记、再到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松江区区长、区委书记、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党委书记……长长的经历、整整35年时间,潘总毅然告别自己熟悉的机关,转而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部门重在宏观,强调服务,企业经营则侧重微观,强调效益。潘龙清认为,作为公司一把手,一定要做到“少琢磨人,多琢磨事”。这个角色的改变,可以使自己“多琢磨一点事情”。
“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一种传染,都能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金融机构更是如此。”他说,“我现在经常琢磨的问题就是盈利,有利,才能有力嘛!合规与创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合规的基础上创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自去年到上海国际集团上任之后,我每天都要研读金融方面的资料,每天晚上都要备课,备的就是明天要做决策的课。”
上海国投成立于1981年。25年的经历,历任的公司领导,其实大都走的是这样一条稳健经营、规范管理的道路,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在海外融资、证券、信托、基金等领域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在重新登记以后,上海国投更是秉承开拓创新、严控风险、专业理财的经营理念,截至2005年底,相继开发了118个信托产品,累计受托规模达89亿元。潘龙清到任后,将其一贯低调、务实的处事风格发扬光大,使公司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8,414万元,比2004年增长21%;实现信托及中间业务收入6,522万元,比2004年增长35%;净资产收益率达6.14%;到期兑付的投资者实际加权平均收益率为4.20%,实际运作的收益率超过了预期的收益率。此外,公司还于2005年一季度提前全部完成了银监会规定的清理存款性负债这项责任目标,公司经营业绩在全国信托公司中位居前列。
不求最大,但求最精
在我国,信托业目前是与银行、保险和证券并立的四大金融支柱行业。有资料显示,2005年,信托市场的融资规模已经占据了同期资本市场融资的20.8%,这说明,信托业的发展不仅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而且还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满足投资者不断扩大的资产管理需求。
但信托业至今仍存在信托配套法规不健全,理财业务竞争混乱,信托公司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在部门工作30多年的经历,使潘龙清养成了一个凡事都要事先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的习惯。目前,在市委市的领导下,上海国际集团以金融投资为主导的战略定位已经明晰,正在为抓紧集聚发展地方金融资产而努力。上海国投作为上海国际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利用信托平台优化配置各类,发挥协同效应。
上海国充分发挥信托业特有的制度优势,积极打造公司品牌。在业内,上海国投首创了第一个使用优先、劣后收益结构,并带有准资产证券化性质的“磁悬浮股权信托项目”,并在后续产品中广泛运用“优先劣后”受益权的结构性安排,满足不同客户对收益和风险的不同偏好。此后,公司又积极探索“从项目到产品、从产品到产品线”的研发模式,建立了有公司特色的品牌化、系列化信托产品。比如“蓝宝石”、“红宝石”、“白金”系列信托产品。其中,“蓝宝石”系列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对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资金进行分解组合,风险低、收益稳,已累计发行35个,合计规模达到14.87亿元。相比同期证券基金产品销售黯淡、难以维继的局面,“蓝宝石”系列却供不应求,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逐步形成了具有较高声誉的系列化品牌产品。
咬定青山,直面群雄
当前信托公司赖以生存发展的理财市场正面临来自银行、基金、券商、保险行业的不断渗透和激烈竞争。
潘龙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信托业就必须加快创新步伐。上海国投以突破“200”份合同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标准化信托业务,将产品开发模式从项目开发到标准化信托产品开发。并搭建信托产品流通平台使之流通。标准花工作是信托公司形成标准化产品,进而形成核心业务,做大做强的基础。目前,上海国投已开发了“现金丰利”信托,作为对此类信托产品的尝试。同时,上海国投正在积极探索标准化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并着力开拓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等信托业务,积极争取在新的业务领域有所发展。上海国投不断完善客户营销模式,开发了业内首个信托商务平台,获得了2005年度浦东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奖。
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从深层次看,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上海国投将进一步强化人力管理战略,培育四种能力———研发创新能力、投资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合规风险管理能力和建立一种机制———快速反应经营机制,包括快速的金融信息收集分析机制、快速的项目信息捕捉机制、快速的新产品开发机制和快速的决策机制,这是近期的核心工作。上海国投在业务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合规经营。作为2005年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试点,上海国投主动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全面倡导企业合规文化建设,将合规理念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谈到2006年的工作思路,潘龙清认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树立危机意识、紧迫感,是做好2006年工作的动力和立足点,也是为了走出一条有上海国投特色的经营发展道路。潘龙清感到金融综合经营大势所趋,信托公司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创新是信托业发展的主旋律,信托业务继续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监管层 “分类监管”的思路已基本成型,对全国信托公司实行了分类评级,优质信托公司将有机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些规模小、竞争力差的信托投资公司将不可避免面临优胜劣汰的境地。 为此,潘龙清对上海国投的整体工作提出了“四个硬”的工作方针,即1)以转变观念、融入市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为硬道理;2)以开拓创新、提高效益、确保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为硬指标;3)以科学管理、防范风险、强化集团竞争优势为硬功夫;4)以打造品牌、凝聚人心、构建企业和谐环境为硬任务。
潘龙清表示,发展才是硬道理。站在市场化企业的角度看待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自身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所以要转变观念,到市场中寻求发展机遇,这是每个“信托人”所要思考和面对的课题。效益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企业经营运作的最终成果也要反映在效益上。因此,公司必须强化成本效益观念,把提高效益作为公司经营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
近年来,信托产品已涉及房地产、教育、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银行信贷资产、银行票据资产等众多领域。但是,由于信托公司普遍缺乏创新独立的信托产品、缺乏风险缓冲机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导致其盈利模式不清晰,信托业务普遍盈利微薄,也使得信托公司没有形成核心业务和与之配套的核心能力。而如果信托业离开自己的产业根基去与其它金融行业争夺业务,比如像在过去信托业发展中,信托公司的很多业务和银行交叉,搞准银行业务。那么,信托业就将再次陷入了产业趋同之中,必然没有竞争力。如何立足自身,求得更好发展,是“信托人”所要思考的问题。潘龙清认为,财产管理职能是信托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财产管理的衍生职能。信托公司在信托品种的设计上应尽可能体现信托基本功能,目前信托公司通过发售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产品,应该说,更多的目的是市场培育,借此提升信托公司自身的信用。因此,信托公司在起步阶段开发信托类产品当属我国信托业初级阶段的产物。信托业要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产业,需要不断的结合委托人的需求,突出自身特色,充分运用信托制度优势和功能优势,创新开发出更多的信托金融产品。
潘龙清表示,如果放开信托公募产品,必定有利于形成信托公司核心业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募,可以进一步规范信托业务。比如实施第三方托管、严格的信息披露等来接受公众监督、约束,这些对信托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是所有的信托产品都适合公募,信托产品公募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比如:信托产品资金需求量要庞大、信托产品可标准化、信托产品须成熟,风险可控。依据实际运作经验及市场需求分析,我们认为适宜公募的信托产品主要有三类:基础设施类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性证券投资信托产品。而且,为防范风险,对于实行信托公募的信托公司也要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潘龙清最后引用了银监会蔡鄂生副近期到上海国投调研时说过的一句话———“信托公司要找出清晰的发展路子”。他表示要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上海国投都将一如既往,竭尽全力做大做强信托主业,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的信托品牌。
不管怎么琢磨,都离不开发展与效益、创新与合规,这就是潘龙清。
最佳信托公司 上海信托董事长 潘龙清:
首先感谢上海证券报、“诚信托”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和参加此次活动的所有人士,正是因为你们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鼎力支持,信托公司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才能在中国经济的成长繁荣中贡献力量、分享喜悦。上海信托能获得“诚信托——最佳信托公司奖”,我们感到由衷地欣喜,这个奖项不仅是对
注册境外公司的好处有哪些
投资学论文常用题目仅供参考:
1.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
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
5.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研究
6.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
7. 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8.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问题刍议
9.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
1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
13.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须的法律规则及其实施
15.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16.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
17. 离岸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18. 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
19.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
20. 构建中国金融条件指数
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22. 论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23. 金融投资风险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应用
24. 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
25.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26. 试论金融债权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实务
27.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
28. 无线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术研究
29.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金融支持行为
30.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
31.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32.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33.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
34.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3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36.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
37. 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
38.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
39. 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金融风险研究
40.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与设想
41.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
43.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
4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
45.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
46.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47. 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
48. 中外汽车金融比较研究
49. 金融优化配置解析及对江苏的实际考察
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51.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
5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
5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54.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55.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
56.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57. 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
58. 金融服务业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59. 基于资本市场的国防工业整合中的金融支撑研究
60.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61. “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
62. 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
6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
64.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
65.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66. 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6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68.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之路研究
69. 中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
70. 金融危机与民主化
71. 构建金融网格的若干技术研究
72. 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
73. 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
74. 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
75.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
76. 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
77.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78. 非洲货币联盟的发展
79.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
80.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
81.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研究
82.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
83.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84. 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85. 基于VaR技术的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
86. 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
8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理论与实践探讨
88. 山东省金融的配置和经济分析
89.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
90. 农村金融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
9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
9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93.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
94. 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模拟分析
95.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
96. 金融集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98.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99.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
100.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
101. 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2. 论我国住房抵押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
103.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探讨和实证分析
104.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我国的应用探索
105.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透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
106. 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107. 我国住房抵押证券化运作模式及定价方法研究
108. 住房抵押证券的定价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109.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
110. 股权分置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
111. 证券服务机构虚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112.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制环境的分析和立法构想
113. 我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114. 互联网对我国证券经纪业的影响
11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的经验分析
116. 中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
117.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
118.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
119. 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变更研究
120. 中国证券市场最小报价单位调整的效应分析
121. 证券公司网络改造技术研究
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
123. 上市公司证券法监管研究
124. 证券欺诈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125. 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
126. 资产证券化
127. 住房抵押证券化模式研究
128. 基于与证券投资基金比较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29.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
130.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研究
131.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研究
132. 住房抵押证券化产品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与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
134.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135.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
136.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
137.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研究
138. 我国证券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
139. 构建和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
140.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141. 住房抵押证券化过程的风险控制研究
142.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143. 佣金自由化下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14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研究
145.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146. 我国住房抵押证券化研究与实证分析
14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148. 证券投资中股票选择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149.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内部博弈研究
150.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管制的实证检验
151. 我国证券信息内幕操纵与证券监管研究
1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153. 证券公司风险的法律监管
154.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15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证券稽查执法模式比较
156. 资产证券化—我国的立法模式选择
157.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158. 资产证券化殊目的载体法律问题研究
159. 一类部分信息下证券投资最优化问题
160. 我国工商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研究
161. 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162.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
163. 证券上市费的经济分析
164.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发展环境分析
165.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分析
166. 淄博市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委托业务处理系统
167. 我国住房抵押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168. 证券业网上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
169. TT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170. 证券公司数据集与数据可视化
171.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
172. 利率期限结构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证券定价中的应用
173.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
174. 证券市场监管的适度性分析
175.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176. 证券管制的立法目标及其实现
177.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178.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
17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证券化研究
180.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问题研究
181. 抵押权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182.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营销分析
183. 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购买了审计意见
184. 人寿保险证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国寿险业利差损问题中的应用
185. 证券市场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思考
186.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变研究
187.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188. 中国证券市场信用问题研究
18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
190. 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
191. QDⅡ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
192. 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193. 我国证券监管法制现状及其完善
19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195.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律问题研究
196. 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
1. 我国住房抵押证券化发展问题研究
198.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
199.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200.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19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前后后 索罗斯所做的一切
注册海外公司的好处有:
1、跨国业务,提升企业形象
注册成立海外离岸公司是企业走向世界,开展跨国业务,提升企业国际形像的快捷方式。
2、避开关税壁垒,方便国际贸易。
企业拥有一个海外离岸公司,由企业向离岸公司出口产品,再由离岸公司出口,就可以绕开关税壁垒获得免税待遇,并成功绕开出口配额限制。
3、避开外汇管理、方便引资
由于海外离岸公司的资金转移不受任何限制,公司在资金使用上也很方便。
4、合理避税
所有离岸法区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离岸公司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免交当地税或以极低的税率(如1%)交纳。有的甚至免交遗产税。可利用海外公司妥善安排税务,合理合法避税。
5、注册程序便捷,成本低廉
离岸公司的注册程序非常简单,可办专业的注册代理机构代为完成,无须注册人亲临注册地。
6、简便的公司管理
离岸公司无须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即使召开,其地点也可任意选择,管理程序简单,即可轻装上阵,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司经营管理中。
7、公司管理层/受益人个人资料高度保密。
海外离岸注册公司的股东身份、董事名册、股权比例、收益状况等资料高度保密并受法律保护,公众人士不能查阅,只有合法取得对离岸公司进口监管资格的信托管理公司才可以查阅公司的背景资料,同时,法律禁止信托管理公司对外任意泄露有关材料。
1992年9月16日,金融家乔治 ? 索罗斯挑战英国,打赌英镑对德国马克及其他欧洲货币的汇率偏高,历史上一场赌注最大的游戏由此展开。
在投入了100亿美元之后,索罗斯胜出,英镑被迫贬值,而索罗斯则从中赚取了9.5亿美元。
至今索罗斯仍以“能够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而闻名于世,然而他那次行动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人一事的范围。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世界各大中央银行的储备足以抵御货币价值的任何波动。然而索罗斯却证明,日常货币交易的强度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实际上,这种力量对比从有利于向有利于个人金融市场的转化,早在1986年就发生了,并且在1998年达到了顶峰。
没有哪里的变化会比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更富戏剧性。曾经由银行(经常还有)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跨境自由流动所取代,规模更大、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全球市场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英格兰银行领悟到,决策权已不再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成千上万个企业及投资者所掌握,尤其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市场经常是由索罗斯这样的特立独行者所引导,在奖励优胜者的同时,无情地淘汰失败者。
虽然这一新的金融格局带来诸多好处,但我们更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已向全球资本开放了金融体系,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和标准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实行开放的。银行监管、会计和治理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均不充分,难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结果,金融危机随之而来。
一、概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被公认为难以定义,如果仅以现象和观点看,其开端和终结也是难以准确认定的。世界银行官员在一份报告中将金融危机定义为:迫使银行体系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消除的金融。我们认为,危机涵盖了两方面基本内容:其一,涉及金融方面,对银行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衰弱是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其二,恐慌呼啸而来,存款人和投资人的信心急转直下,不仅使银行体系的形势更加严峻,也加剧了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正在频频爆发。10年代,危机表现为拉美债务危机,对拉美的银行造成了冲击;1980年代早期,智利和摩洛哥遭遇金融危机;1980年代末,美国储蓄与协会(S&L)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90年代初,危机登陆瑞典、芬兰、挪威以及大多数转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1994年至1995年,危机席卷委内瑞拉、巴西和墨西哥;19年,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多个亚洲国家也爆发危机;1998年,俄罗斯拖欠债务引发震荡,影响之广甚至波及到遥远的巴西。
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有增无减,而近10年间这一趋势更加猛烈。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共发生了45起系统性的重大银行危机。到了90年代,重大银行危机增至63起,增幅超过60%。此外,新兴市场经济体危机发生次数的激增更是为这一趋势火上浇油,这在拉美、亚洲及正从国营经济向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制转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尤为严峻。
我们目睹了危机中的众生相。在厄瓜多尔和阿根廷,中产阶级储户为了提取他们一生的积蓄,徒劳地敲打着银行的大门,而银行却因遭到全国性流动危机的打击而关门歇业。2002年的阿根廷,不仅金融系统崩溃,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也全面瓦解。在印尼,我们亲眼目睹了店主们在雅加达街头中苦苦挽救自己的生意。在韩国和日本,我们眼见兢兢业业的员工被失业的威胁压弯了腰,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
按照常理,金融危机会在几年后逐渐平息:出手挽救有偿还能力的银行,将破产银行清盘,存款人得到担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会提供短期。按照常理,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指的是正在发生的新增成本,但实际上并非经常如此。更为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把损失当成“沉入”成本,并把所谓的直接损失看作在银行危机中纳税人对存款人的转移支付。从这一角度来看,危机就是在全体公民之间分配损失的过程。然而,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形势已经趋于正常,报纸上有关危机的大字标题也逐渐消失,或者至少从头版退到了商务版。有三分之一的危机是这样发生和收场的。
金融危机的代价。危机对各经济体而言均意味着巨额损失,因为挽救金融系统要付出直接成本(即纳税人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提供担保和为银行系统注入资本金),而增长受挫还会造成更为重大的代价。在瑞典和美国,危机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该国GDP的4%-5%。而在墨西哥,相应成本接近750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20%。
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上升至30%-40%,甚至更高。在韩国,据英格兰银行研究,韩国已直接投入1250亿美元用于稳定金融体系,约为该国GDP的35%,1981年的智利和19年的泰国为42%,1980年的阿根廷和1999年的印尼则达到50%以上。英格兰银行的研究显示:过去25年间,银行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平均相当于GDP的15%-25%。
在亚洲,潜在的损失十分惊人。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2001年估算,亚洲地区不良总额在危机发生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便增长了约1/3,高达2万亿美元。
还有更加重要又鲜有人论及的代价,即机会和增长的损失。这些代价是随着现金流枯竭、停发、存款交易冻结、不动产价格剧烈动荡而出现的。例如,韩国因为危机所丧失的经济增长机会约相当于其GDP的17%,这一比例在墨西哥约为10%,在瑞典则为5%。
逐步扩大的风险。金融危机通常旷日持久,过去20年间,半数以上的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以上。截至2002年,牙买加在金融危机中苦熬了8年,而那一年也正是印度尼西亚深陷危机的第5个年头。1998年金融危机和货币贬值后,俄罗斯的银行在4年后才有能力再次发行国际债券。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由于缺乏解决危机的政治意志,危机久拖不决。
有些金融危机则周期性地爆发。1994年,土耳其因不均衡的自由化、巨额财政赤字及对未对冲的短期外币的依赖引发了危机。其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态度犹豫不决,平息事态的措施力度不够,无法解决其经济和银行系统存在的深层问题,甚至是在掩盖问题。结果到2001年,区区一家中等规模的德米尔银行(Demirbank)倒闭,就引发了危机卷土重来。直到2002年初,土耳其为了争取达到欧盟的入盟要求,才开始处理其银行系统的结构性问题。
对股东和社会来说,金融危机堪称重大,决不能放任不管。更为严重的是,危机常蔓延过政治边界,一些附带效应逐渐显现,比如在其他一些未料想到的国家会出现较高的风险溢价,而且最终也可能倒台——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俄罗斯和阿根廷,危机就引发了倒台。
最近几年的新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危机经常毫不留情地波及其他市场。1998年8月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后,全球几乎每个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率均大幅上涨,结果导致巴西的公司被迫支付比以前高出1300个基点的利率。同时在美国,新设立的公司发现,无论利率开出多高都无法发行债券。
二、解析爆发原因
是什么原因促使金融危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影响也更为广泛?答案很简单。我们知道,运行不佳的市场能够滋生出危机,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真切。回顾过去,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向外资流开放的时机不够成熟,无法有效质询和监督管理层。而国外投资者则不这么认为,他们把钱撒向这些国家,指望获取高额回报。结果是,这些资本流产生了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越“利好”,资本涌入量就越大,导致了宏观经济游刃有余,微观经济却不堪重负,困境重重。
金融市场正在进入新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0年代末,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标准不统一和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构筑起了地域壁垒。经济主要是在各国境内运行,国家间交换的主要形式是货物贸易和贸易融资所需的货币。由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和汇率,战后还未发生过全面金融危机,特别是蔓延到其他国家市场上的危机。即使出现问题,通常都仅限于个别银行,而且多是因为不够审慎而导致的。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所有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取浮动汇率制,开始开放资本项目,允许跨国金融投资,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管制。10至1980年代,跨境资本流动稳步增长,但主要局限于各工业化经济体。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金融市场的新时代的开始。国家丧失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权,数字通信的飞速进步带来了真正的全球化,新兴市场和前苏联集团的转型经济体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的行列,且一般都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明确支持。资本流动迅速涌向全球各地,深入各个偏僻角落。
跨境资本流动的激增生动地显示出这一变化。1980年,跨境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和债券的年交易总额只有区区515亿美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与此同时,跨境银行也从4165亿美元增长到近1.8万亿美元。在国外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发行股票的公司数从1990年的242家发展到2000年的2070家以上,同期筹资额也从160亿美元增长到3160亿美元,约增长了20倍。
新兴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新兴市场向海外投资者打开大门以吸引外资潮,始于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并在1990年代日渐兴起。这给金融危机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更糟的是,在新兴市场金融系统占支配地位的是银行,而不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美国,银行只向私人部门提供其所需外部资金的25%,其余则由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提供。而在亚洲、东欧、非洲以及南美的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是颠倒过来的。资本市场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不充分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存在内在风险性。它吸收短期存款,但提供浮动汇率和固定利率的长期。在许多新兴市场中,当银行以短期借款和外币借款形式吸纳资金,而后对外提供长期本币的时候,将会出现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以及货币错配的问题。银行的企业客户有时为追求较低的利率而甘冒货币风险,后来往往会后悔不迭。
由于银行承担着每一个借款人的全部违约风险,因此是在集中风险,而非分散风险。1980年代,当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的、脆弱的金融体系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后,全球金融体系的架构就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双向风险:新兴市场要立即应付来自世界金融中心强大力量的挑战;而发达市场的金融体系则不得不应对和消化此举带来的更大的波动性。
银行过热引发波动。毋庸置疑,国际资本流动确实波动性强,是诱发众多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但令人惊异的是,一直以来,外国银行比跨境股票债券投资的波动还大。例如,1996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5个国家共接受了478亿美元的外国银行,而19年危机发生后,这一资金流入变成了299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一入一出相差750亿美元。一年以后在俄罗斯,外国银行再次成为逃离最快的资金。1990年代晚期,外资银行总额的年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债券和股票资金流的变化幅度,因此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很多人以为银行是长期专项,不可能突然撤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债券和股票市场主要通过价格而不是数量来适应变化的市场条件,当危机发生,为避免损失立即化为现实,投资者不可能大举抛售。但银行则不同,它不具有流动性,且利润固定,因此银行通过数量而不是价格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当问题出现苗头时,银行只要减少就能够避免出现违约,因此每家都巴不得第一个撤走,这种一致的行为更加大了波动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银行越是大力给新兴市场,以获取潜在高回报。面对本国堆积如山的坏帐和极低的总体回报率,日本的银行成为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最大人,截止到19年6月的总额已达到2亿美元。但同时,外资银行又对潜在的损失高度敏感,当危机刚刚发生,就大量抽走资金,19年6-12月,东南亚的总额大约下降175亿美元,其中有105亿美元是由日本银行抽走的。当一个国家像泰国那样在仅仅3个月内便有81亿美元资金抽逃时,当地本来就不够稳健的金融机构便出现崩溃,银行和企业大面积倒闭。
发生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当今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根源,还包括大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日益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回购协议和担保。以俄罗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为例。在连续几年获得惊人的回报率(1995年和1996年均超过40%)后,它的对冲基金增加48亿美元,其中包括来自基金16位合伙人的19亿美元。LTCM以此为担保向银行借款,加大在市场上的赌注。到1998年夏,金融交易账面金额估计高达1000亿美元。但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后,各大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LTCM开始缺少补交准备金的资金,并且很可能会被迫中途平仓。
面对LTCM将被迫抛售的可能性,它的主要人和投资者开始焦头烂额,这其中包括不少大型国际投资银行。除了巨额损失外,他们还担心LTCM的平仓会使更多的资本市场陷入低迷。为此一批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利用私人资金的解决方案,对LTCM加大资金投入,取得控股权。这样,LTCM的危局靠私人部门的力量得以化解,避免了更为糟糕的后果。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市场和其主力参与者之间联系日益复杂,个体主力参与者的倒闭可能会给远在其他地区的参与者造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三、危机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众多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在各国的发展进程惊人地相似,大多为同一模式,即发端于实体部门的薄弱环节;银行投向错误使问题更为严重;监管体系失效使危机进一步蔓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来冲击引发危机。
以泰国为例。早在1992年,泰国实体部门就已经业绩欠佳了。随着泰国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使国内投资者可以获得海外资金,引发危机的因素开始形成。这个过程中,让泰铢钉住美元,刺激了外国银行向该国投放大量短期,造成经济过热。由于当时基本不存在贬值风险,泰国的金融机构轻率地大举借入美元、发放泰铢,没有防范货币错配问题。这些很多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这是经济泡沫另一个常见的特点,由此导致经济最终崩溃并发生危机),不久房地产价值迅速上升,由于监管松懈且缺乏必要的信贷技能,金融机构将高估的房地产价值作为新发的依据,股市也在国内外投资者的合理推动下扶摇直上,国内外投资者都忽略了企业已经出现问题这一明显的信号。然而,对泰国经济的信心正在悄然丧失。19年春,投资者开始撤走资金,随后银行挤兑耗尽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储备,随着在7月对泰铢实行浮动汇率,风暴正式袭来。
瑞典的危机与此类似。1985年,瑞典告别了银行业严格监管的历史,对金融部门放松了管制。限制的取消引发国内外银行大举放贷,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进入了房地产领域。不久房地产价格猛涨。1989年,瑞典解除对资金的限制,允许国民投资海外资产。很多人在国外购置了房产,以较低利率借入外币。随着这个问题逐渐严重,瑞典经济也受到日益上升的贸易赤字的不良影响,部分原因是实际汇率上升。此外,钉住汇率的政策也鼓励人发放未经对冲的外币。由于钉住的货币掩盖了真实的汇率风险,因此借贷人获得看似“便宜的”外币,却很少考虑瑞典克朗也会贬值。1992年,为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维护汇率,实行了一套新的税收制度以鼓励储蓄,并推出了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导致通涨水平急剧下降,税后实际利率大幅飙升,结果房地产市场暴跌,造成大量不良。到1993年初,瑞典克朗贬值25%,外国资金纷纷逃离瑞典。
墨西哥的案例则更加典型。1989年,墨西哥开始经济改革进程,金融部门实行了自由化,并向外国竞相开放,18家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银行的新任所有人,包括许多经验不够丰富的,支付了很高的价格:平均达到账面价值的202%(当时美国的银行是以账面价值120%的价格出售)。新的所有人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收回投资。与此同时,由于对准备金的要求取消,存款出现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外借款也推波助澜,银行帐面资金十分充裕。
此时墨西哥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绝大部分的国外借款以美元计算,这使得银行极易受汇率变动和外国投资者看法变化的影响。银行对潜在的威胁毫无察觉,反而向许多没有美元收入的企业提供美元,还在不具备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技能的情况下给那些低信用客户,结果造成了巨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许多墨西哥公司已经陷入困境,1994年危机前夕,墨西哥的银行以市价评估的组合价值,损失达到250亿美元——足以抵销银行系统的全部净资产。随着政局不稳定和美国利率上升削弱投资者对墨西哥的信心,钉住汇率最终瓦解,危机正式爆发。
1994年墨西哥还举行了一次大选。这显然不是一个竞选的好年头,竞选期间一位支持率处于领先位置的候选人遭到暗杀,同时恰帕斯地区还爆发了叛乱,进一步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利率和外债还款飙升,信贷枯竭,大批公司破产。
四、危机的一般规律
按照传统认识及众多学术文献的观点,许多人认为金融危机难以预测。由于引发金融危机的原由有多种,因各国国情、文化及政治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应对危机的生存战略也难以预先制订。上述结论使货币管理官员以为,在金融风暴爆发前,我们根本无法对其各项因素进行认识、防范和管理。
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根据经验,我们认为对各国而言,危机的征兆是相同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公司、甚至整个经济部门年复一年地始终在破坏股东价值,结果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祸根。我们也经常发现银行系统在基础面上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如果和其他波动性较小的资本市场相比,则过于突出。这些脆弱的国家金融体系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效率经常非常低下,增加了所有借款人的本地资金成本。我们经常会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会计制度和透明度不足等问题。此外,我们总能发现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政治独立性,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国金融体系比较脆弱,而且往往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与全球资本市场接轨,大量资金在误导的定条件下流入,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固然存在差异,然而兴衰之势还是有其共同模式的。具有远见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危机,并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危机爆发前后从战略高度管理危机。
(一)危机的酝酿阶段,大体上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实体部门中经营水平低下的企业。实体部门的价值损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情况下,实体部门在危机发生多年前就遭受经济损失了。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中介的风险也在逐步——有时甚至是迅速地——上升。以韩国为例,在发生危机前的十五年,只有四年企业能够负担税前债务成本,整个国民经济中只有电子和钢铁两个行业在创造价值,其他部门的资本效率都十分低下。在墨西哥,危机发生前四年间的情形更加令人沮丧,只有电信部门获得的回报高于其税后债务成本,而且这还要归功于墨西哥电话公司(拥有长途业务垄断控制权)的巨大影响。
对此问题,各国提升企业业绩的态度一致,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却不一。在墨西哥和阿根廷,经济改革将市场竞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业绩不佳的企业暴露出来。结果,许多企业陷入了更加急剧的下滑中,这正是痛苦但必需的自由市场疗法。而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企业在的庇护下部分避免了外国企业的直接竞争,但却因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政策不当而遭到损害,这种政策鼓励对关键行业部门进行过度投资,实行的保护主义对国内企业造成了麻痹,拖延了企业进行必要调整的时间。同样,在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对经济进行了几十年的干预,实体部门深受其害。归根结底,实体部门业绩不佳是由经济的封闭性所致,只有这样的经济能够容忍指令性放贷、缺乏真正的竞争以及企业智力水平低下等现象。
银行的旧游戏与新游戏。在经济全球化之前,银行业旧有的游戏方式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将资金输送给企业。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对放贷的对象、项目和利率几乎没有选择余地。银行的作用是建立一个存款的基础,将资金借给和经济中的战略部门,且经常按照或银行所属集团所有人的指令行事。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风险承担者——毕竟它们的债务人极少、甚至根本没有面临竞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允许”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银行都乐于与合作,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机构。
然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环境。随着进入壁垒的消除和相关法规的修订,银行的放贷限制被大大放宽,可以自行决定对象和金额,同时外资银行加入了对其原有放贷对象的争夺中。几乎一夜之间,银行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机遇与风险同时降临。多数银行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规则。由于信贷技能薄弱、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以及其他众多因素,对于越来越不稳定的企业实体,银行不仅不停止对其,反而继续增加——甚至是大幅增加量。有些银行则避开自己具有专门技术优势的领域,转向高风险的对公和消费,导致坏账激增,业绩开始被损害。随着银行业绩不断下滑,海外继续流入,银行体系逐渐变成了纸牌搭成的房子,危机的侵蚀渐渐从实体经济深化到金融层面。
与此同时,危机的跨国传播渠道也开始形成。例如,韩国很多商人银行为高额回报所吸引,利用短期资金积极参与泰国和印尼的房地产投资,但它们缺乏基本的对冲技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隐含风险。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韩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这些商人银行及其海外业务提供了担保,使得风险水平在各部门乃至各国间不断升高,并存在交叉流动的可能。
进退两难的监管体系。危机酝酿时,监管者未能发现金融体系正在出现的失衡现象,抑或未能迅速取行动及时阻止灾难发生,这种监管失效的深层根源在于监管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即使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监管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监管者按资历而不是业绩获得提升,其薪酬与其提供的服务并不匹配,因此很少有人在工作中追求卓越表现。此外,有些国家的监管者与被监管的银行***属于同一个内部人组成的圈子,监管力量往往被约束。最重要的是,监管者极少由于取得成功而得到称颂,却常因为工作不得力而遭到诋毁。银行系统的持续稳健运行无法诞生英雄,系统一旦崩溃却会使很多人成为祸首。这就导致新兴市场中历来缺乏优秀的监管者。
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危险开始袭来的时候,监管者面临痛苦的两难境地:很多银行通过相互和交叉担保联系在一起,使得联系性增强而实际上的风险集中程度更高。一家银行倒闭,就有可能搞坏整个银行系统的可信度。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关闭一家大型银行就等于断掉经济的资金供给,这会扼杀许多要靠才能完成经营预算的企业。此举会破坏这些企业向其他银行偿还的能力。而银行也有压力,银行信心下降导致放贷金额的减少,同时损毁了银行的信誉,这样便会引发监管者极不愿看到的危机。因此在面临危机时,监管者往往顾虑重重,各种利益纠葛使他们左右为难。就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时候,危机已经发生了,所以看上去他们的反应就是无所作为。
(二)危机发展的实质性阶段,会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来冲击引发危机时到来。
宏观经济政策(设定汇率和财政政策)决定危机发生的时间和规模,而外部冲击则成为危机的触发因素。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国家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漩涡。
钉住汇率与币值高估:在造成金融风暴的“大气条件”中,汇率也许是最直接的触发因素。实际上,如果按照货币的定义,任何“有管理的”汇率都是对货币“市场价格”的扭曲。如果存在钉住汇率的安排,就会加剧扭曲的状况,进而影响配置。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每一个经济的参与者都在严密关注汇率,试图从中发现疲软的最初信号,以此评估制度本身的可信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坚决捍卫货币稳定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管理和公共关系负担,极有可能在不堪重负之际对汇率进行突然的重新定价。
在很多案例中,国内相对疲弱的实体经济无法与货币制度的要求同步,导致货币在危机发生前就已经被认为是高估了,商品交易部门失去竞争力,不能与选择钉住的货币(如美元)保持一致。维持此政策的时间越长,货币供需的扭曲程度越大,汇率的高估程度也越大,实际汇率必然下跌。
利率捍卫汇率:为了捍卫下跌的汇率,大多数会首先收紧利率,进而动用外汇储备。此举虽有利于提高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支撑起本国货币估价,但也会产生实体经济部门实际支付提高、经济活动总量减少、投资下滑的负面影响。
这种下滑会给银行带来三个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经济放缓会减少对银行的总需求,银行新增会发生萎缩;其次,企业和个人投资回报减少,银行不良数量增加,未偿的盈利性也会下降;第三,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