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房产客户资源不足_海外房产平台方案
1.人民币贬值对房地产有何影响
2.什么叫对冲基金
3.关于上世纪末日本经济危机
4.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问题的探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2)房地产
5.金融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哪些,简述之。
6.香港的保险理财产品收益比国内高吗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黄金炒楼大势已去,目前国内的房地产进入了一个调整期。由于国内购房投资等需求以及海外房产市场的投资潜力和价值,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开始流向海外市场。作为欧洲移民黑马的希腊买房移民项目在众多投资移民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国内投资者的焦点。那么为什么希腊买房移民项目如此受国内投资者的青睐呢?
房价抄底好时机
25万欧元左右,你可以在希腊可以买到100平米左右精装公寓,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却只能在偏远郊区买60-70平米的二手房。国内大城市的房价和房租出租率居高不下,投资利润空却极其有限。而希腊作为欧洲旅游度胜天堂,房屋出租回报率极高,且目前希腊房价尚处于较低位,马上就会触底反弹,是抄底房价好时机。
升值空间大
目前,希腊的房价较金融危机之前下跌了40%, 现在是入手抄底希腊楼市的最佳时机。国内的房价,经过10年的疯狂增长,目前已经进入了价格区间的顶部,毫无投资优势。就出租来说,与国内2%左右的租金回报率相比,希腊达到3%-5%的回报率,特别是到了希腊的旅游旺季,租金收益会更加客观。
政策鼓励
中国的限购政策使银行放出的买房利率较高,而希腊推出购房移民政策,购置房产、即可拥有身份。并且国内对购房实行“限购令”,在希腊,外籍置业者没有限制购买住宅套数 ,希腊用欧盟法律体系,充分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永久产权VS70年居住权
希腊房产是永久产权,房屋土地归个人所有,世代相传,不受国家政策影响,成为一笔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众所周知,我国的产权只有70年,地契不归居民所有。至于70年之后,房屋究竟如何处理,至今为止都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
装修精致
中国的房产多为毛坯房,即使是一些所谓的精装修房,房屋装修质量也着实不让人放心。而希腊房源大部分为精装房,房屋质量极好。并且在希腊,没有公摊一说,很多阳台、储藏室都是免费赠送的。
收费透明化
在希腊买房它一定是明码标价,通过海外律师公证,直接找房地产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买房需要交纳税费明细,合同上清楚写明。国内的开发商和地产商之间差价巨大,竞价模糊,讨价还价利益差极大。
宜居环境
希腊是世界顶级的度天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国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人均寿命达到80岁;而国内各大主要城市的现状是:雾霾蔽日,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生活质量极差。
欧式教育
在希腊买房移民可以让孩子获得欧洲身份,报读欧洲名校,享受本地生低廉的学费待遇,享受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和条件。还可以在申根国家自由旅行,学习,生活!
人民币贬值对房地产有何影响
以房养老模式多。据我们大致归纳可包容30种。
(1)“倒按揭”养老。以房养老中最为人所知也最复杂的一种。
以房养老
(2)售房养老。简单而言,售房养老就是“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大家在60岁之前,通过储蓄存款、按揭的形式,购买住宅,并在60岁之前还清所有房款的本息,取得该住宅的全部产权。再在60岁退休养老之时,将该住宅的产权予以出售,依靠出售该住宅的余值来养度自己的余生,达到养老保障的目的。
(3)家内售房养老。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一种房产继承与赡养的特殊方式,父母在世时用拥有房产向子女出售,以换取养老用的款项。
(4)投房养老。用钱投资第二套或更多套房产,赚取钱财用于晚年养老,或用出租住宅的租金收益养老。
(5)投资返本入住。开发商将住房出售给老年住户后,又在一定期限内将售房款项逐年向老年住户全部返还,带老年住户去世后,开发商重新将住房收回。对住户来说可称为“投资返本入住”。
(6)合资购房。老年人需要购买适合养老的住房,但在资金不敷使用时,联合其他机构或个人合资购房,房屋购买到到收受,老年人率先使用,带老年人身故后,将该住房移交给合资对方享用或自主支配。
(7)购房返款养老。房产营销机构从大规模营销房地产中,获得的超额营销费用中结余部分资金,返还给购房客户并投入金融机构积累理财,并于客户年老后作为养老资金。
(8)父子合资购房养老。父母与子女合资购买住房后,与子女共享房屋产权,父母首先居住该住房,身故后将住房遗留给子女继承。
(9)父子接力购房养老。老年父母希望购买新房居住,限于资金不足,向银行已超出年龄,故此与子女一起向银行申请买房,将来本息也由父子接力合作归还。
(10)异地养老。异地养老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其他更适合的地域,或更为节约合理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如城市到乡村,乡村到城市,如旅游养老、海外养老等等。
(11)基地养老。在大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域,大量建造养老基地,并附设以完备的设施服务,将城市中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基地养老,将老人原居住的住宅价值通过价值转换,便换位老人养老所需要的现金流入。
(12)老年公寓养老。老年人到老年公寓居住养老,将原来居住住宅的价值搞活,支付公寓的各式用费。
(13)老年社区养老。老年人将自有住宅做其他处置,自己入住大型老年社区养老,用房产处置的收入弥补老年社区的房租和生活护理用费。
(14)农家养老。城市的老年人到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交通便利或有亲缘瓜葛的农村,购买或租住住房,在农村养老生活。
(15)集资合作养老。富裕起来的老年人动用自己的财力,合资建造自己需要的养老机构,并在机构中自我管理运营,舒适养老度过晚年生活。
(16)住房置换养老。通过住房的置换,将住房的价值搞活或居住场所发生变更,以期更符合养老生活的实际情形。
(17)售房入院养老。老年人将自有住宅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或养老基地中,作舒适养老。
(18)售房入院+养老寿险养老。本模式是在售房入院的基础上产生,老年人将住房出售后自己居住到养老院舒适养老,房款则趸交与寿险公司,办理终生型的养老寿险产品,以保障终生生活无忧。
(19)租房入院养老。老年人将住房对外出租,自己用租金居住到养老机构,将来自己身故后将住房移交子女继承。
(20)宅基地换养老。老年农民集中居住养老公寓,用宅基地换去养老保障。
(21)农房换市区房养老。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市区公寓房,以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生活保障。
(22)招徕房客养老。老年人空有较大住宅,却空落落少人居住,现将部分空置房间对外出租,收取租金养老。
(23)购养老房养老。老年人购买适合养老的住宅,长期居住安心养老,度过晚年生活。
(24)合居共住养老。若干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将住房予以重新配置后,合居共住一起养老。
(25)托付赡养养老。儿女整日工作忙碌,故此将自己应对父母尽到的赡养义务,有偿委托他人代为履行。
(26)遗赠扶养养老。如某孤寡老人无儿无女可做晚年依靠,也无过多现金可资养老运用,却有一套可观的房产,这就可以同某位可靠人士签约,由对方负责自己有生之年生活赡养的义务,到自己寿终正寝之时,所遗留房产和其他财产都留赠给该扶养人员作为补偿。
(27)以房换养养老。“给我你的房子,我为你养老送终”,可称为我国民间社会长期来就有的遗赠扶养的“现代版”,发达国家倒按揭房产养老模式的“修订版”。
(28)住房出典养老。老人可以选择住宅出典,取得整笔款项用于投资,获得投资收益后再将房屋重新赎回,余剩部分用作养老支出。
(29)以房自助养老。2007年4月21日《新京报》报道,“上海将试点以房自助养老,公积金管理中心做房东”。与反向抵押不同的是,它从一开始就变更了房屋的产权人。
(30)法国的VIER养老。在法国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现的一种新的购房付款形式,即用支付养老金的方式购买房屋。这就是颇有盛名的法国的Viager系统,也可称为一种以房养老的新模式。
以上第1-9种为以房养老的金融养老模式,第10-15种为以房养老的集中养老模式,第16-24种为以房养老的换房养老模式,第25-30种为以房养老的托付养老模式。以上以房养老模式都是基于不同的背景设,详细内容可参见浙江大学柴效武教授的著作《以房养老》、《以房养老漫谈》、《以房养老30法》等。
这是金融养老、以房养老的方式之一,在国外较为普遍,在国内发展还刚刚起步。这次《意见》以试点形式写了进来。应该讲这对于老年人、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利好消息,如果试点成功的话,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以房养老
对此,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院发布《意见》,旨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所谓“以房养老”,只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中的一句话,而且明确是开展试点。在随院《意见》同时下发的重点任务分工中,也只是45项重点任务分工中第27项有关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中的一个子项目。该负责人表示,院《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
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慈善等方面取了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利好举措。对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强化行业监管、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开展“以房养老”在国外一些国家已有成熟的做法。这次院《意见》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开展这方面的试点,是积极慎重稳妥的,目的是探索符合国情、满足老年人不同需要、供老年人自主选择的养老保险产品,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进而构建多样化、多层次、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模式。[6]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我国未来将以多种途径应对养老问题,在兜底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以房养老”是市场化运作的一种高端化服务,是自愿的、自主选择的行为。窦玉沛指出,《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保障基本,重点为城乡“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进一步明确了的兜底责任,对城乡困难老年人是利好消息。同时面对广大公众将着力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保障模式。
国土部:宅地70年后续期不影响以房养老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到期后,如何自动续期尚无明确规定,是否会影响一些人的以房养老?国土部官员认为,不会影响。
《物权法》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期满后怎么办,只有四个字“自动续期”。这让不少人担忧,以普遍的70年使用期为例,70年后续期是否需要交钱、如果交钱交多少、怎么交这些具体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更让有以房养老想法的人心存顾虑。国土部副部长贠小苏表示,尚无具体规定,但他认为不会影响到有以房养老想法的人的。
相关政策
1 “以房养老”或解决养老金短缺
“以房养老”是国际上成熟、普遍养老方式之一,国内初起步
随着“老龄化”加速到来,养老金“缺口”成为学界和公众担心的问题。“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国际上成熟、普遍的金融养老、以房养老方式之一,在国内却初起步。民政部社会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说,这次《意见》以试点形式写了进来,对于老年人、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利好消息,若试点成功,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短缺”问题,盘活已有房屋,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2 医疗机构“入驻”养老机构
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意见》提出,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按照院部署,我国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
3 新建社区须配建养老设施
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标准配套建设
《意见》提出,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
以房养老
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
詹成付介绍,院要求,国土部等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各地各单位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
《意见》明确,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开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供应。同时,詹成付称,民政部将会同国土部等部门制定政策,严防以兴办养老机构之名,行经营房地产之实。
什么叫对冲基金
人民币贬值会刺激海外置业群体将目光转向国内。近几个月来,人民币整数点位突破速度加快,从6.70到6.80,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人民币中间价可能突破6.90的担忧,不排除人民币短期继续贬值可能性。人民币贬值的作用其实主要表现在海外市场,在国外不值钱并不代表在国内也不值钱。
国内购房者数量增加,造成供小于求后刺激房价上涨。全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几乎都处于火热的状态,即使前段时间不少城市集体出台调控政策,但是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全国购房者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如今人民币贬值引发的海外群体回国购房,无疑会缔造国内购房者数目的新高。
扩展资料:
相关
2014年
此外,即期市场上,人民币也持续走弱,2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即期市场早盘开盘下跌多达87个点,而2月19日,人民币即期价格开盘半小时内急贬近100点。
2015年
8月13日,人民币再贬700点,报6.4010,已累跌4.6%。这是自央行11日宣布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以来的第三日下跌,跌幅比前两日有所减少。那么,人民币究竟还会跌多少,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11日,人民币中间价大跌2%,引发市场对人民币长期贬值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则表示,今日调整是人民币完善报价所带来的一次性的调整,不应该被解读为人民币将出现趋势性贬值。
12日,人民币中间价再度跌1.6%。央行新闻发言人再度回应称,中间价报价调整有利于减少扭曲,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向市场均衡汇率趋近。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百度百科-人民币贬值
关于上世纪末日本经济危机
一、对冲基金概况
1、什么是对冲基金(定义和特点)
能说出对冲基金的许多别名,如套头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险基金,但要说清对冲基金是什么并非易事。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多种大型金融工具书,如《新国际金融辞海》(刘鸿儒主编,1994年)、《国际金融全书》(王传纶等主编,1993年),选入了“对冲(hedging)”、“基金(fund)”、“套利(arbitrage)”、“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条目,却没有“对冲基金”的条目,说明直到90年代中期,虽然对冲基金的一些相关术语早已进入,对冲基金却还闻所未闻。
国外对对冲基金的理解也颇为混乱不一,试列举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献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如下。IMF的定义是“对冲基金是私人投资组合,常离岸设立,以充分利用税收和管制的好处”。美国第一家提供对冲基金商业数据的机构Mar/Hedge的定义是 “取奖励性的佣金(通常占15—25%),并至少满足以下各标准中的一个:基金投资于多种资产;只做多头的基金一定利用杠杆效应;或者基金在其投资组合内运用各种套利技术。”美国另一家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FR将对冲基金概括为:“取私人投资合伙公司或离岸基金的形式,按业绩提取佣金、运用不同的投资策略。”著名的美国先锋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VHFA的定义是 “取私人合伙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主要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证券或金融衍生品。”
美联储格林斯潘,在向美国国会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问题作证时给出了一个对冲基金的间接定义。他说,LTCM是一家对冲基金,或者说是一家通过将客户限定于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个体的组织安排以避开管制,并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资和交易运用下的高回报率的共同基金 。
根据以上定义,尤其是格林斯潘的间接定义,我们认为,对冲基金并非 “天外来客”,实质仍不外乎是一种共同基金,只不过组织安排较为特殊,投资者(包括私人和机构)较少,打个形象的比方,它就像是“富人投资俱乐部”,相比之下普通共同基金便是“大众投资俱乐部”。由于对冲基金特殊的组织安排,它得以钻现行法律的空子,不受监管并可不受约束地利用一切金融工具以获取高回报,从而衍化出与普通的共同基金的诸多区别开来。
有人认为,对冲基金的关键是应用杠杆,并投资于衍生工具。但实际上正如IMF所指出的,另外一些投资者也参与对冲基金完全相同的操作,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部门持仓、买卖衍生品并以与对冲基金相同的方式变动它们的资产组合。许多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大学捐款参与一些相同的操作并且名列对冲基金的最重要投资者。此外,从一个细分的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和债务是它们的资本的好几倍这个意义上看,商业银行也在运用杠杆。
通过对文献的解读,试将对冲基金与一般共同基金作如下对比(表1),从中可清楚地看出对冲基金的特点,进而确切把握究竟什么是对冲基金。
表1 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特征比较
对冲基金 共同基金
投资者人数 严格限制 美国证券法规定: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里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义参加,夫妇俩最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如以机构名义参加,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规定:参与者由100人扩大到了500人。参与者的条件是个人必须拥有价值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证券。 无限制
操作 不限制 投资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技术,包括卖空、衍生证券的交易和杠杆 限制
监管 不监管 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曾规定不足100投资者的机构在成立时不需要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主管部门登记,并可免于管制的规定。因为投资者对象主要是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严格监管 因为投资者是普通大众,许多人缺乏对市场的必要了解,出于避免大众风险、保护弱小者以及保证社会安全的考虑,实行严格监管。
筹资方式 私募 证券法规定它在吸引顾客时不得利用任何传媒做广告,投资者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参与: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直接认识某个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通过别的基金转入;由投资银行、证券中介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的特别介绍。 公募 公开大做广告以招徕客户
能否离岸设立 通常设立离岸基金 好处:避开美国法律的投资人数限制和避税。通常设在税收避难所如处女岛(Virgin Island)、巴哈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鳄鱼岛(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卢森堡(Luxembourg),这些地方的税收微乎其微。MAR于1996年11月统计的对冲基金管理的680亿美元中,有317亿美元投资于离岸对冲基金。这表明离岸对冲基金是对冲基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HFA统计,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计算在内,离岸基金管理的资产几乎是在岸基金的两倍。 不能离岸设立
信息披露程度 信息不公开,不用披露财务及资产状况 信息公开
经理人员报酬 佣金+提成 获得所管理资产的1%-2%的固定管理费,加上年利润的5%-25%的奖励。 一般为固定工资
经理能否参股 可以参股 不参股
投资者抽资有无规定 有限制 大多基金要求股东若抽资必须提前告知:提前通知的时间从30天之前到3年之前不定。 无限制或限制少
可否交易 可以自有资产作抵押交易 不可以交易
规模大小 规模小 全球资产大约为3000亿。 规模大 全球资产超过7万亿
业绩 较优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间年平均回报率为17%,远高于一般的股票投资或在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中的投资(同期内华尔街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年平均增长率仅12%)。据透露,一些经营较好的对冲基金每年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0-50%。 相比要逊色
2、什么是“对冲(hedging)”,为什么要对冲?
“对冲”又被译作“套期保值”、“护盘”、“扶盘”、“顶险”、“对冲”、“套头交易”等。早期的对冲是指“通过在期货市场做一手与现货市场商品种类、数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约交易来抵消现货市场交易中所存价格风险的交易方式”(刘鸿儒主编,1995)。早期的对冲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于农产品市场和外汇市场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实际生产者和消费者,或拥有商品将来出售者,或将来需要购进商品者,或拥有债权将来要收款者,或负人债务将来要偿还者,等等。这些人都面临着因商品价格和货币价格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对冲是为回避风险而做的一种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风险用期货或期权等形式回避掉(转嫁出去),从而使自己的资产组合中没有敞口风险。比如,一家法国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个月后要出口一批汽车到美国,将收到100万美元,但他不知道三个月以后美元对法郎的汇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将蒙受损失。为避免风险,可以取在期货市场上卖空同等数额的美元(三个月以后交款),即锁定汇率,从而避免汇率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对冲既可以卖空,又可以买空。如果你已经拥有一种资产并准备将来把它卖掉,你就可以用卖空这种资产来锁定价格。如果你将来要买一种资产,并担心这种资产涨价,你就可以现在就买这种资产的期货。由于这里问题的实质是期货价格与将来到期时现货价格之差,所以谁也不会真正交割这种资产,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货价格与到期时现货价格之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该资产的买卖是买空与卖空。
那么什么是对冲基金的“对冲“?不妨举出对冲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对冲是一种市场中性的战略,通过对低估证券做多头和对其它做空头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将投资资本放大倍数,并使得有限的可以进行大笔买卖。当时,市场上广泛运用的两种投资工具是卖空和杠杆效应。Jones将这两种投资工具组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新的投资体系。他将股票投资中的风险分为两类:来自个股选择的风险和来自整个市场的风险,并试图将这两种风险分隔开。他将一部分资产用来维持一篮子的被卖空的股票,以此作为冲销市场总体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将市场风险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时利用杠杆效应来放大他从个股选择中获得的利润,策略是,买进特定的股票作多头,再卖空另外一些股票。通过买进那些“价值低估”的股票并卖空那些“价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论市场的行情如何,都可从中获得利润。因此,Jones基金的投资组合被分割成性质相反的两部分:一部分股票在市场看涨时获利,另一部分则在市场下跌时获利。这就是“对冲基金”的“对冲”手法。尽管Jones认为股票选择比看准市场时机更为重要,他还是根据他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增加或减少投资组合的净敞口风险。由于股价的长期走势是上涨的,Jones投资总的说来是“净多头”。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权以后会怎么样?不妨再举个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现价为150元,估计月底可升值至170元。传统的做法是投资该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获利20元,则利润与成本的比例为13.3%。但如果用期权,可以仅用每股5元(现股价)的保证金买入某公司本月市场价为150元的认购期权,如果月底该公司的股价升至170元,每股帐面可赚20元,减去保证金所付出的5元,净赚15元(为简便计,未算手续费),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获利15元,利润与成本的比率为300%,如果当初用150元去作期权投资,这时赚的就不是20元,而是惊人的4500元了。
可见,如果适当地运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较低成本就可以获取较多利润,就象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远离支点的作用点以较小的力举起十分靠近支点的重物。金融学家将之称为杠杆效应。这种情况下,如说不是为了避险(也就是实际上不对冲),而纯粹是作市场的方向,并且运用杠杆来进行赌注,一旦做对了,当然能获暴利,不过风险也极大,一旦失手损失也呈杠杆效应放大。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资金22亿美元作抵押,1250亿美元,其总资产1200多亿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产品涉及的各种有价证券的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杠杆倍数达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风险就可遭灭顶之灾。
3、对冲基金类别(Strategy Defined)
Mar/Hedge根据基金经理的报告将对冲基金分为8类:
1、宏观(Macro)基金:根据股价、外汇及利率所反映出来的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操作。
2、全球(Global)基金:投资于新兴市场或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区,虽然也像宏观基金那样根据某一特殊市场的走势进行操作,但更偏向选择单个市场上行情看涨的股票,也不像宏观基金那样对指数衍生品感兴趣;
3、多头(Long Only)基金:传统的权益基金,其运作结构与对冲基金相类似,即取奖励性佣金及运用杠杆。
4、市场中性(Market-neutral)基金:通过多头和空头的对冲操作来减少市场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投资哲学与早期对冲基金(如Jones基金)最为接近。这一类基金包括可转换套利基金;对股票和期指套利的基金;或者根据债券市场的收益曲线操作的基金等;
5、部门(Sectoral)对冲基金:投资于各种各样的行业,主要包括:保健业、金融服务业、食品饮料业、媒体通讯业、自然业、石油天然气业、房地产业、技术、运输及公用事业等;
6、专事卖空(dedicated short sales)基金:从经纪人处借入他们判断为“价值高估”的证券并在市场上抛售,以期在将来以更低的价格购回还给经纪人。投资者常为那些希望对传统的只有多头的投资组合进行套期保值,或希望在熊市时持有头寸的投资者;
7、重大驱动(Event-driven)基金:投资主旨是利用那些被看作是特殊情况的。包括不幸(distressed)证券基金,风险套利基金等。
8、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向各个对冲基金分配投资组合,有时用杠杆效应。
美国先锋对冲基金研究公司(1998)则将对冲基金分为15类:
1、 可转换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基金:指购买可转换证券(通常是可转换债券)的资产组合,并通过卖空标的普通股对股票的风险进行对冲操作。
2、 不幸证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基金:投资于并可能卖空已经或预期会受不好环境影响的公司证券。包括重组、破产、萧条的买卖和其它公司重构等。基金经理人运用标准普尔卖出期权(put Option)或卖出期权溢价(put option spread ) 进行市场对冲。
3、 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基金:投资于发展中或“新兴”国家的公司证券或国家债券。主要是做多头。
4、 权益对冲(Equity Hedge)基金:对一些股票做多头,并随时卖空另外一些股票或/和股指期权。
5、 权益市场中性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利用相关的权益证券间的定价无效谋求利润,通过多头和空头操作组合降低市场敞口风险(Exposure)。
6、 不对冲权益基金(Equity Non-Hedge):尽管基金有能力用短卖股票和/或股指期权进行对冲操作,但主要是对股票做多头。这类基金被称为“股票的撷者”。
7、 重大驱动型基金(Event-Driven):也被称作“公司生命周期”投资。该基金投资于重大交易造成的机会,如并购、破产重组、资产重组和股票回购等。
8、 固定收入(Fixed Income:)基金:指投资于固定收入证券的基金。包括套利型基金、可转换债券基金、多元化基金、高收益基金、抵押背书基金等。
9、宏观基金(Macro):指在宏观和金融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直接对股市、利率、外汇和实物的预期价格移动进行大笔的方向性的不对冲的买卖。
10、市场时机基金(market timing):买入呈上升趋势的投资品,卖出呈下滑趋势的投资品。该基金主要是在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之间进行买卖。
11、合并套利基金(Merger Arbitrage):有时也称为风险套利,包括投资于驱动环境如杠杆性的收购,合并和敌意收购。
12、相对价值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Arbitrage):试图利用各种投资品如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之间的定价差异来获利。
13、部门(Sector)基金:投资于各个行业的基金。
14、空头基金(Short Selling):包括出售不属于卖主的证券,是一种用来利用预期价格下跌的技术。
15、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在基金的多个经理人或管理帐户之间进行投资。该战略涉及经理人的多元资产组合,目标是显著降低单个经理人投资的风险或风险波动。
尽管有以上许多种对冲基金的类别,但一般说来,主要是两大类。
一是宏观(Macro)对冲基金,最著名的就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很多人都以为宏观对冲基金是最凶恶的基金,风险最大,其实宏观对冲基金的风险并非最大,一般只使用4-7倍的杠杆。虽然宏观对冲基金追求投资战略的多元化,但这类基金仍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A、利用各国宏观的不稳定。寻找宏观经济变量偏离稳定值并当这些变量不稳定时,其资产价格以及相关的利润会剧烈波动的国家。这类基金会承担相当的风险,以期有可观的回报。
B、经理人尤其愿意进行那些损失大笔资本的风险显著为零的投资。如在19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投资者判断泰铢将贬值,虽然无法准确预料具体贬值的日期,但可断定不会升值,因此敢放胆投资。
C、当筹资的成本较低时,最有可能大量买入。便宜的筹资使它们即使对的时期不确定时也敢于大量买入并持仓。
D、经理人对流动性市场很感兴趣。在流动市场上它们可以以低成本做大笔的交易。而在新兴市场,有限的流动性和有限的可交易规模对宏观对冲基金和其他试图建仓的投资者造成一定的约束。新兴市场对与离岸同行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银行进行资本控制或限制使得对冲基金很难操纵市场。由于在较小的、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无法匿名投资,经理人还担心会被当作或中央银行交易的对立方。
另一类是相对价值(Relative Value)基金,它对密切相关的证券(如国库券和债券)的相对价格进行投资,与宏观对冲基金不一样,一般不太冒市场波动的风险。但由于相关证券之间的价差通常很小,不用杠杆效应的话就不能赚取高额利润,因此相对价值基金比宏观对冲基金更倾向于用高杠杆,因而风险也更大。最著名的相对价值基金就是LTCM。LTCM的总裁梅里韦瑟相信“各类债券间的差异自然生灭论”,即在市场作用下,债券间不合理的差异最终会消弥,因此如果洞察先机,就可利用其中的差异获利。但债券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小,要赚钱就必须冒险用高杠杆。LTCM在欧洲债市一直赌“在欧元推出之前,欧盟各国间债券利息差额将逐渐缩小”,因为德国和意大利是第一批欧元国成员,希腊也于今年5月宣布加入单一欧币联盟,于是LTCM大量持有意大利、希腊国债以及丹麦按揭债券的多仓,同时也持有大量德国国债的空仓。与此同时,在美国债市,LTCM的套利组合是购入按揭债券和卖出美国国债。1998年8月14日俄罗斯下令停止国债交易,导致新兴市场债券大跌,大量外资逃离并将德国和美国的优质债市视为安全岛。于是德、美两国国债在股市面临回调的刺激下,价格屡创新高,同时新兴市场债市则暴跌,德、美国债与其他债券的利息差额拉大。1998年年1至8月,意大利10年期债息较德国10年期债息高出值A1的波动基本保持在0.20-0.32厘之间;俄罗斯暂停国债交易后,A1值迅速变大,更在8月底创出0.57厘的11月来新高;进入9月,A1变化反复,但始终在0.45厘上的高位;9月28日更是报收0.47厘,A1的增高意味着LTCM“买意大利和希腊国债,卖德国国债”的投资组合失败了(希腊国债亏损同理于意大利国债);同时持有的大量俄国国债因为停止交易而成为废纸;丹麦按揭债券自然也难逃跌势。在美国,市债交易异常火爆,国债息减价增。自1998年8月1日后,市场利率较10年期美国国债利息高出值A2大幅攀升;8月21日,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掉512点。同时,美国公司债券的抛压同国债强劲的买盘形成鲜明对比,国债的利息被推到29年来低位,LTCM逃离持有的美国国债空仓被“逼空”。因此,LTCM在欧美债券市场上的债券投资组合上多空两头巨损,9月末,公司资产净值下降78%,仅余5亿美元,濒临破产的边缘。
3、 对冲基金的历史与现状
(1)创始阶段:1949-1966年
对冲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琼斯最初是一个社会学家,后来成为一个记者,再后来成为基金经理人。1949年Jones任职于《财富》杂志期间,受命调查市场分析的技术方法并撰写文章。结果无师自通,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新手成为一个精通者,并在文章发表两个月前,建立起一家合伙的投资公司。公司带有后来的对冲基金的经典特征,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对冲基金。存在一个奖励佣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资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经理人员支付的薪水占所实现利润的20%。此外,Jones在随后的十年里还创建了一套模拟指标。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伙公司,后来则改为有限合伙公司,其运作保持着秘密状态,业绩良好。
(2)初步发展和变化阶段:1966-1968年
1966年《财富》的另一位记者Carol Loomis发现了业绩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赞 “Jones是无人能比的”。该文详细描述了Jones基金的结构和激励方式,以及jones在后来几年创建的模拟指标,并列出Jones基金的回报率-酬金净额,发现大大超过了一些经营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过去五年的回报率比诚信趋势(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过去10年的回报率则比Dreyfas基金高87%。这导致了对冲基金数目大增,虽然并不知道在随后几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确数字,但根据SEC的一项调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资合伙公司中有140家是对冲基金,其中大多数是在当年成立的。
虽然对冲基金的迅速成长与强劲的股票市场同步,但一些基金经理发现通过卖空来对冲投资组合不仅难度大、耗时,且成本高昂。结果,许多基金越来越求助于高额头寸来放大股票多头的战略,从而对冲基金开始向多种类别发展,所谓“对冲”,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罢了。
(3)低潮阶段:1969-14年
1969—10年的股市下跌给对冲基金业以灾难性的打击,据报道,SEC在1968年底所调查的28家最大的对冲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资产减少了70%(由于亏损和撤资),其中有5家关门大吉。规模较小的基金情况则更糟。13—1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对冲基金急剧萎缩。
(4)缓慢发展阶段:14-1985年
从14—1985年,对冲基金重新以相对秘密的姿态进行运作。虽然宏观对冲基金在此期间崭露头角,但总的说来发展不是太快。
(5)展阶段:90年代之后
对冲基金是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后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出现兴盛起来的,特别是90年以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冲基金迎来了展的年代。1990年,美国仅有各种对冲基金1500家,资本总额不过500多亿美元。90年代以来,对冲基金高速增加,最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据美国《对冲基金》杂志调查,目前约有4000家基金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据基金顾问公司TASS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约有4000多对冲基金,比两年前的数目多出逾一倍,所管理的资产总值则由1996年1500亿美元,大幅增加至目前的4000亿美元。而美国先锋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的资料则认为,对冲基金目前在全球已超过5000个,管理资产在2500亿美元以上。另据预测,今后5-10年间,美国的对冲基金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其资本总额的增长将高于1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对冲基金正在把退休资金以及各种基金会和投资经理人吸引过来,形成更强大的势力。5年前,退休资金和各种基金会的投资在对冲基金资本总额中仅占5%,现在已猛增到80%。
5、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对冲基金组织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有对冲基金。欧洲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基金,但正式名称不叫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声名显赫,许多人猜想它一定是“巨无霸”(“600磅的大猩猩”),其实大部分的对冲基金规模并不大。按资本总额来区分:5亿美元以上的仅占5%;5000万-5亿美元的约占30%;5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65%。约有四分之一的对冲基金总资产不超过1000万美元,有人说,“它们的运作像个小作坊,通常是在仅有一两个人的办公室里工作。”
排名前10位的美国国际对冲基金依次为:美洲豹基金(资产100亿美元)、量子基金(资产60亿美元)、量子工业基金(资产24亿美元)、配额基金(资产17亿美元)、奥马加海外合伙人基金(资产三类17亿美元)、马弗立克基金(资产17亿美元)、兹维格-迪美纳国际公司(资产16亿美元)、类星体国际基金(资产15亿美元)、SBC货币有价证券基金(资产15亿美元)、佩里合伙人国际公司(资产13亿美元)。
排名前10位的美国国内对冲基金依次为:老虎基金(资产51亿美元)、穆尔全球投资公司(资产40亿美元)、高桥资本公司(资产14亿美元)、帽际基金(INTERCAP,资产13亿美元)、罗森堡市场中性基金(资产12亿美元)、埃林顿综合基金(资产11亿美元)、套利税收等量基金(资产10亿美元)、定量长短卖资金(资产9亿美元)、SR国际基金(资产9亿美元)、佩里合伙人公司(资产8亿美元)。
二、对冲基金与金融风险
90年代以来,对冲基金行业获得极大的发展,其表现引人瞩目,而90年代也是国际金融动荡不安,风险日增的年代,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债券市场危机机墨西哥危机,到1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世界似乎越来越不得安宁。许多人指责对冲基金是金融风险之源,特别是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于这一流行的说法,我们先作一般性的讨论,然后再引证资料,介绍一些对对冲基金在19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实证分析。
1、对冲基金与金融风险:一般性讨论
一般来说,对冲基金并不具有较其他机构投资者更不安全的特性,理由如下:
(1)相对较小的规模。到19年底,对冲基金全球资产仅3000亿美金,而成熟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所管理的资产超过20万亿美金,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及非金融性公司所管理的资金高达11万亿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则在1996年就已有7万亿美元之多。
(2)大部分对冲基金不用杠杆或所用的杠杆比例小。有人或许会说,对冲基金虽然规模小,但使用杠杆作用大。事实并非如此。VHFA的研究表明,对冲基金整体上运用的杠杆比较适度。约30%的对冲基金不运用杠杆,约54%的对冲基金运用小于2:1的杠杆(1美元当作2美元投资),只有16%的对冲基金运用大于2:1的杠杆(即借贷额超过了其资本额)。极少数的对冲基金的杠杆大于10:1。并且大多数运用高杠杆的对冲基金进行各种各样的套利战略,因此其杠杆的量不一定是其实际市场风险的一个准确尺度。与此同时,银行、公司及机构投资者也运用杠杆,考虑到它们管理的资产加起来数倍于对冲基金,谁的作用更大不难想象。
(3)对冲基金信息匮乏。有人认为,对冲基金还可利用“羊群效应”,自己作领头羊。如果这是真的话,将取决于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问题的探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2)房地产
上世纪末日本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 甘修康 现在,有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导演的“广场饭店协议”是导致日本在上世纪末陷入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美提出的“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格外警惕,以为是美将遏制日本的故伎在中国身上重施一遍,以此阴谋结束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因此国内甚而国外呼吁对美说不的声音极高。应该说,对其的建议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是应该的,不过以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大滑坡为由来拒绝则显得极为勉强,因为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成立。把错误的认识当作教训来参考必定危害自身的改革,因此,在当前搞清引发日本在上世纪末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年,美国为了摆脱自身经济危机,施加压力,强力要求日本等国主动升值,在美国高压下,日本等国也不得不升值,结果升值幅度超过预期,在短时期内使日本出口受到严重打击,经济陷入萧条。不过人们也应该注意到,在随后1987年2月的“卢浮宫协议”已经对此做了校正,美主动抬高利率,而日等国相应降低利率,“广场饭店协议”实际上停止执行。因此其真正发生不良影响的时间不足两年,所以将日本以后发生的泡沫经济及泡沫破裂后导致陷入长期衰退的主因归到它的头上是不公的;再者,当时执行“广场饭店协议”的并非日本一家,还有西欧众国,为何这些国家没有发生大规模经济衰退呢?如果日元比价过高,必然表现的是日本出口萎缩,实际上日本在整个九十年代都有大量的贸易出超,可见,日元比价过高值得怀疑;日本实行的是浮动汇率,汇率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本币过高,其还可通过暗地介入将其降低,九十年代,日元比率数度跌落,但并不能挽救日本经济出水火就说明了汇率自身对经济影响的局限性,不是决定一国经济起落的唯一因素,更不是决定因素。 实际上,导致经济在八十年代中期陷入泡沫状态并最终引发长达十余年的衰退,主要原因在于客观上产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外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日本也没能及时适应;主观上日本自身对策严重失误;以及政治经济金融乃至教育等体制的弊端使其不能适应新时代(由工业社会转为知识社会)的要求,妨碍了日本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一 客观环境的变化 应该说,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呈高速发展,除了主观上自身努力,重视教育、重视科研外,外在环境无疑为其经济起飞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美国为了围堵遏制社会主义而对日本经济提供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技术乃至提供消纳商品的市场,提供军事保护节省了其军费而一心致力于经济;作为有深厚经济基础的日本无疑是亚洲最先飞起来的国家,经济上就有了先发的优势,因为在这个时候,亚洲其它国家工业还不发达,竞争对手的缺乏使其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工业品的主要提供者;亚非拉许多国家的独立使得的开进入了高潮,供应充足使得日本等率先进入发达阵营的国家得到了廉价的,通过产成品与原材料间价格的剪刀差,日本获得了暴利;美苏争霸使得许多地区陷入动荡之中,而日本政局相对稳定,这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着时光推到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到让人眩目的高度,其外在环境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两极对立的格局使得美国与苏联陷入长期争霸之中,争夺霸权把苏联拖得摇摇欲坠,但同时美国自己也是元气大伤,相对实力不如以前,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走向缓和的脚步迈出,对美的威胁也大大减少,而在美国保护下的日本则扶摇直上,在石油化工电子汽车钢铁重工合成材料等产业获得展,气势逼人,严重威胁了美国自身经济,美经济竞争力的下降使得日本对美贸易长期处于巨额出超,因此日本反而成了美国最现实的威胁,美日经济磨擦因此而频繁发生,遏制日本经济的扩张在美呼声很高,使得美不仅力压日元升值,强迫日开放市场,还取措施限制日对美出口,限制美对日高技术转移。受贸易逆差之苦的欧共体也取了同样的立场。美欧从有意扶持转为遏制,无疑使日不受任何约束的高增长止住了步伐重大原因。 台湾韩国等近邻在六七十年代经济也逐渐崛起,台湾电子化工、韩国重工造船汽车等的奋起直追使得日本一枝独秀的情景不再,竞争的结果无情的减少了日企的市场份额,压缩了产品的利润。 日本经济高增长也使日劳动力土地等价格暴涨,为提高竞争力,日许多传统产业纷纷外移,向东南亚、中国大陆等地进军,资本全球化的结果日本本土产业陷入空心化,经济增长自然乏力,而海外资产则空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95年日海外资产巨增到一万亿美元,而到去年,突破三万亿美元,就日本本土而言,平均增长率为1%,等于衰退了近十二年,但如果考虑在海外资产的增长,则日本经济几乎在这段时间里实现了倍增,如此大的经济规模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还能实现倍增,等于是又创造出了一个的日本,确实也是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但本土经济随着资本外移陷入衰退就难免了。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苏联集团解体,冷战的谢幕卸下长期压在美国身上的财政包袱,使得美国得以将精力放到支持经济发展上,克林顿上台后,美军事开支大幅度压缩,财政赤字减少,到98年还出现巨额赢余,在美的支持下,多项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重新夺回了制高点,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成效,失业率通胀率降至最低,经济强力增长时间之长创下战后新纪录。美国经济强势增长,无疑是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饱受衰退之苦的日本再度受到打击的重大原因。相对美元资产的升值,在高科技竞争中落于下风的日元系资产的贬值就是大势所趋了。而在美元资产升值的背景下,实行联系汇率的东南亚国家遭受沉重打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在这些国家有大量投资的日本自然也要跟着受损失,日对其出口也要受影响。 日本之所以在高科技上赶不上美国,除了内在体制外,美国作为霸主而获得霸权利益使得其居有一些日本无法相比的优势也是一大因素,比如,通过发挥霸主的特权而在许多国家掠夺了重要从而得到了通过正常的途径无法得到的财富,通过发行美元得到巨额的版税,冷战时期建立的大量军工业即可发展民用产品,同时出口也使美国获得了巨额利润等等,这些都是日本难以做到的。日本军工企业的制造技术在许多方面实际上也是世界一流,但是由于战败国这顶帽子仍没去掉,仍受制约,也就不能像欧美俄罗斯那样通过大量出售赚取超额利润了。 中国经济在九十年代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日本陷入衰退的原因。中国与日本在九十年代前几乎是彻底的互补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外资在华的扩大,中国也开始向国外出口大量物美价廉的轻工产品,中国的低成本商品涌入日本使得日本物价长期萎靡不振,中低档产业进一步受到打击,不得不加紧迁向它国。 无法突破美国在高科技产业的阻击,而传统产业又受到台湾南韩中国等的强力冲击,无疑是日本经济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 实际上,冷战结束,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不仅使日本,其它经济发达国家均出现低速增长之势。为了应付危机,欧美发达国家都取了走经济一体化的策略,使自己经济的回旋余地得以扩大,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的出现可以说是应对具体形式,对此,日本人应该见微知著,顺应时局的变化,做好自己的准备,最应该做的是无疑是及时调整外交战略,从冷战模式中走出,与亚洲邻国实现和解并将与各方关系往纵深推进,以此将自己相对他们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获得充分收益的基础上,再与欧美打拼,可想而知,处境要好的多,可惜的是,日本人的思维仍陷在旧的冷战意识之中不能自拔,不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走经济一体化之路,摆脱岛国经济的局限,而是将实现政治大国作为外交战略目标的重心,民族主义抬头,否认侵略历史的势力越来越大,对外表达的是要大声的对世界说不,逆潮流的结果是恶化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使得日本经济在遭遇危机后失却了回旋的余地,岛国经济的局限性被充分的暴露出来,经济复苏无力。 二 政策出现严重失误 1 为了克服《广场饭店协议》导致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萧条,日本曾数次降低利率,在87年2月卢浮宫协议签订后,开始实行2.5%的超低利率,低利率无疑有益于刺激经济发展,当年经济增长达4.3%,进入88年后更超过6%,从当时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本应及时适当调高利率,但日本满足于高速增长之态,继续施行超低利率,到次年5月才将官定利率提为3.25%,仍是超低水平。超低利率造成信用过度膨胀,土地房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暴涨,引发投机风潮,经济过热出现。由于日元升值使得日本人有了大量剩余资金,一些人乘着日本狂抄房地产的热劲也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在美国高价位大量吃进房地产、公司等,当时的气势之大仿费是要试图买下整个美国,但后来的价格暴跌使他们损失惨重。土地等价格轮番暴涨使得社会资金流向也发生了变化,用于金融投机资金反而超过用于制造业的资金。 为了对付经济过热造成的泡沫化,日本毅然决定实行经济“硬着陆”,货币政治由扩张转为紧缩,为此大幅提升利率,控制银行放货,从89年至90年8月,短短的时间内,五次提升至6%,利率急剧提高导致股票价格下跌,为了抑制土地价格上涨,同时又取严格控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总量限制”政策,也使得用于抄房产地皮的投机资金大幅减少,结果房产土地等价格出现暴跌,投资者损失巨大,据统计到92年为止,至少300万亿日元股票资产100万亿日元土地资产蒸发,大批企业破产倒闭,银行巨额变成坏账死账,许多有名气的大银行自身也被逼到死角,泡沫经济崩溃使日本经济由高增长陷入了衰退之中,其情形同我国89年经济急刹车类同。 为避免经济衰退而过渡实行超低利率是经济过热的原因,而为治理经济过热取的急刹车又是将泡沫捅破,使日本经济陷入疲软的原因。可见,宏观上把握不当是日本上世纪末陷入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岂能将日本发生经济衰退的主要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呢?想想看,如果日本人在当时要是像德国一样及时的调整利率,经济就不可能呈现过热之态,而对于经济过热的治理,要是像我们中国在九十年代中期取软着陆的办法,那么给经济造成的杀伤力也就没有急刹车那样大。 2 经济学界以为经济的发展必导致产业同构,从而出现投资过剩,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大原因之一。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数次暴发经济危机,原因都在于此,随着战后黄金增长季节的结束,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除日本外均进入困难时期,当时日本之所以能独善其身,除了其在石油危机中大力开发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外成功的走出了节约型经济之外,与八十年代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兴起从而扩大了对其产品的需求有关,而没有这方面地理优势的欧美则长期陷入困境。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就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的产业。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谁最先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谁就能率先突出困境。美国正是由于为突破日本等国的围困而决心发展信息等高新技术,结果率先结束困难局面,为九十年代迎来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日本仍迷醉于自己的成功,对促使自己取得成功的技术深信不疑,而忽略了其它人由于羡慕自己的成功在努力的学习着自己,试图克隆自己,日本人以此为骄傲而不是感觉到其中的危险,当日本将精力集中在土地房产股票等投机以取得短期效益而忽略再创新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保持自己与新兴国家的差距,使得自己仍然处于相对优势的时候,随着模仿者一步步的迈向成功,一步步的接近日本,日本的厄运就开始来临了。九十年代以来,设备过剩及由此而产生的投资过剩人员过剩资金过剩就成了困扰日本经济的问题所在就不难理解。 3 为了挽救经济,日本仿效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扩大财政赤字,大力投资公用事业,以图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凯恩斯的办法对开发国家的无效性使得这一招非但没能将日本经济拉出水火。反而使日本国民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91年制定的“公共事业长期”预计投资630万亿日元,由于经济衰退使得税收逐年减少,日本为筹集资金走上了发行国债的道路,结果使得中央和地方的长期债务余额在进入新世纪初即超过600万亿日元,财政危机大大加深。 之所以投资数万亿美元而不能取得应有效果反而加深经济危机,就在于公共事业的建设本身不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新生产业发展壮大,而如前所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结构调整的成功,在于新生产业形成气候,如果不在这方面努力,在公用事业上投资再多也是白扯;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利用率高的城市投资改造,因为设施已经满足需求,所以再改造一遍只能使工程承包者得利,而工程本身并不能得到与投资规模相应的效益,比如将一条可以继续使用的马路毁了重修一遍,新马路与旧马路发挥的效益差别,不能取得质的提高的结果就等于说是投资没有效益,实际上等于是浪费资金;而在哪些使用率低的乡村或山区投资,大手笔投资后并不能改变其使用率低的状况,无法取得同投资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一样是形成资金浪费。 将几百万亿日元的资金扔进了大海里的后果是严重的,日本一举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最坏的国家,长期债务余额在九十年代未超过了GDP产值,为日本经济发展蒙上了重重的阴影。 4 80年代后期推动的金融自由化,商业大额存款利率提高,高于企业发行cp利率,使非金融企业投机金融资产成了可能,企业只要将筹到的钱存入银行即可获利,结果引发许多企业进行金融投机,金融投机的资金远高于对实物的投资,是造成了金融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 拖延不良债权的处理,使得一些金融机构靠自身无力克服危机,结果使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加剧了经济衰退;90年代后期过低估计了泡沫经济的遗祸,过高估计日本经济恢复能力,取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好不容易出现的景气又夭折。 三 体制之弊 泡沫经济的发生,经济陷入衰退后迟迟不能恢复,政策多次失误也表明战后形成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体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此,一些专家们作了深入的分析。 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一党长期执政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官商勾结,后者向前者行赂,前者在政策上,资金分配上为后者提供服务,结果大大影响了公平竞争,使得资金不能实现最优的分配,无法得到最大的效益;奉行金钱政治,有理无钱莫进政治大门,结果许多议员官员或是子承父业,世代显绅高官,或是巨贾富商做靠山,真正的有作为的精英分子反而被拒之门外,这无疑不利于实现最佳政治效益,决策失误频频在所难免;长期执政使得部分官僚反而掌握了实际权力,而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官员成了摆设,傀儡,官僚控制官员的结果是对人民负责、人民“信任”的官员不能履行实际权力去做人民需要做的事,而不对人民负责却控制权力的官僚一边为维护即是利益阻挠改革,一边进行私下的钱权交易,为不法分子提供不法利益;一党独大,反对党势力不足也使得政治竞争力不足,议员们争争吵吵,执行者的官员们却是积极性不高,活力不足;中央集权致使地方权力过小,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等等。 金融体制的主要弊端:与我国现在的国有银行一样,实行行政管理(大藏省对财政金融实行一体化护卫舰队式管理),不论国营民营、经营好坏都受其保护,结果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出来,各银行间缺乏应有的竞争,一些银行不良项目严重,死账呆账巨大;严格行政管理导致官商勾结,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向管理人员行赂,打通关节、躲避金融检查,获取特殊利益;阻碍金融市场国际化,结果使得日本金融业与欧美国家的金融业差距拉大;银行参股企业,拥有大量企业股票,结果不得不根据企业的要求扩大,在企业倒闭时,损失巨大;如此等等。` 企业经营体制的主要弊端:战后日本实行的是对外扩大出口而对内进行市场保护的策略,这使得日本长期以来享有巨额外贸顺差,为日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对内实行保护的结果不免就使得国内许多企业弱质化,竞争力严重不足;企业内部搞铁饭碗,铁交椅,实行终身雇用,企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职工人数和专业结构,考核激励机制是年功序列制,严重妨碍了职工个人间的竞争,影响了优秀人才的成长,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日本的全力支持下,企业盛行大而全,小企业也要寄靠在大企业的旗下,结果丧失了自主性,大企业触礁,小工厂也跟着翻船;同我国现在的股份企业一样,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透明度底,决策效率低,经常发生大股东欺诈小股东的事,企业信用在系列丑闻暴光后大大降低,筹资变得困难;企业间互持股票,搞关联交易,这减少了交易费用,但也弱化了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利于的优化分配,不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创新不足使得日本结构调整缓慢,在高科技竞争中大大落后于欧美,在某些方面甚而还不如韩国、台湾,于是日本传统产业生产出的产品严重过剩,而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一片红火,在99年上升为第一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传统的经济体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严重束缚,日本经济要取得突破,必须对其进行冼心革面的大改革。 此外同中国一样的搞满堂灌制造标准化人才而短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僵化的医疗保障体制,不公平不体现多劳多得的税制、缺乏有效监督、使用效益不佳的财政投资融资体制乃至司法体制、人口政策等等多个方面均被认为有严重弊端,此外,保护过渡导致国际化程度不够,国外优秀人才,资金难以进入,也被认为是不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些都被纳入了改革的范畴之中。 由上述可见,日本之所以在上世纪末发生严重经济衰退即在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又有传统体制的不适应,更主要的在于日本人自己的主观失误,如果追究责任,主要责任当然在于自己,怨不了别人,因此我们中国人以后不要再替日本人将一切过错都记到老美的《广场饭店协议》头上,往老美身上泼脏水。 否则,引以为戒将其当作了实际行动的反面参照物,那么结果很可能的将中国的货币改革误导入另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而这无疑是一个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参考资料:
你让写原因这个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找了份比较好的材料给你希望能帮到你把!
成因:日本国内外的投资者(包括日本的银行和各种对冲基金)利用外汇套利交易在东南亚国家大进大出,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日元套利交易的本质是:以非常低的利息借入日元,投资于美元或者泰铢,以获得较日元更高的利息。如果日元对美元贬值,那么就能获得双重收益:利差收益和汇兑收益。
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央行奉行低利率政策。这对于那些想参与外汇套利交易的人而言无异于天赐良机。1995年到1998年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日本银行目标利率间的利差大约为5%,而当时流向东南亚地区的日元海外粗略估算有2600亿美元。这意味着,日元外汇套利交易的平均利差收益约为每年130亿美元,三年就是390亿美元。而同期,日元相对美元贬值了近一半,这样2600亿美元的海外的平均汇兑收益为1300亿美元。保守估计,三年中日元套利交易的投资者获得了1690亿美元的“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这些巨大的数字告诉我们,短期套利投资者能够从日本抽出资本,投向新兴市场,最终获得丰厚利润。可以说,资本从日本向其东南亚邻国的流动,以及这些新兴市场本身的吸引力,共同造就了19年以前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泡沫。
由于日元资本大量流入东南亚国家,新兴市场存在“双重错配”(double mismatch)的致命隐患。其一是东南亚市场“短期借入,长期投资”错配,其二是“贷外汇(美元或者日元),投资本国货币”的错配。也就是说,有一个坏的人,也有一个坏的借款人,双边都有错。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没有好的国家风险管理,而日本的银行基于自身的原因,从这个地区撤贷导致东南亚地区大部分资本外流,却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银行业由于国内巨额不良碰到了烦。问题在1995年3月开始显现。当时,东京的两个信用合作社暴露了超过1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大部分是对房地产公司的。而这些非常脆弱的地区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又通过“主银行制度”同大的“主银行”联系起来。小银行破产时,大银行也开始遭殃。日本经济和日元汇率在1996年到19年的下跌,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日本银行业50%的资本是二级资本,主要包括股票投资组合的未实现价值,因此他们要承受两种相反的压力。一方面,由于经济放缓、外国投资者由于日元走弱而撤资,股价在1996到19年间下跌;另一方面,弱势日元将美元的日元价值提高了。这两方面因素都减弱了日本的银行达到8%资本充足率的能力。
要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当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减少海外。野村综合研究所估计,如果日元兑美元维持在140比1的水平、股市维持在15000点,那么日本的银行需要减少5.6万亿日元的。这相当于日本GDP的11%。如果不削减国内,只有大量削减在国外的。
19年11月,北海道Takushoshu银行倒闭。这是日本第一宗严重的银行破产。这家银行的破产并不是源于对东南亚的,但此后日本银行业便加快了从东南亚回收的速度。日本的银行与泰国的银行差不多同时破产,并非巧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1996年到1999年间,日本银行在五个发生危机的国家减少了474亿美元,1995年到1999年间,在东南亚地区总共减少1925亿美元(大部分在新加坡和香港)。正是日本银行的撤贷,制造了东南亚的急剧信用紧缩,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极为深刻。日本鼓励资本外流,以防止国内发生进一步的通货紧缩,也防止对日元过度高估。而对冲基金和其它短期套利投资者乐于利用日元进行外汇套利交易。最重要的是,发生危机的国家在之前乐于从外国直接投资、组合投资、中接受资本流入,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
甚至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将东南亚按照国家进行分析,而没有看到东南亚国家与日本的内在经济关系。新兴市场承担了一次危机的代价,才开始懂得国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从整个国家的高度来看待风险,而不只是仅仅站在一个部门或者行业的层面进行分析。
事实上,华盛顿当时的观点是,危机应当归咎于发生危机国家自身的失败,而不是地区性的银行撤贷。这一观点看不准问题的实质,下的药就必然无效。
文章至此,日本是19年亚洲金融危机源头之一已非常清楚: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日本试图摆脱通货紧缩的努力导致了东亚经济泡沫的产生,其对银行海外的撤回则使亚洲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日本经济自身的祸根,则在1985年“广场协议”强制日元升值时已经种下。日本在自身经济失衡、尚未做好升值准备的时候,仓促地使日元升值,造成了随后15年的经济衰退。日本高效的贸易部门(制造业)可以在日元升值后仍旧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但是受保护而效率低下的非贸易部门(金融、服务、房地产部门)则无法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经济泡沫。
金融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哪些,简述之。
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前言
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占我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多。房地产开发业是竞争性行业,所需资金量大,占用多,而且涉及到社会非常敏感的住房问题。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对促进房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概述
1.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八十年代的中国
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形势喜人,但存在的问题不少,困难很大。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密集型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而这正决定了其规模经营的性质。但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综合实力弱,发展缓慢,竞争力差。而且各开发企业的状况也不平衡,总体看是东南实力强,西部实力弱。这些都极不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要求。
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到目前为止,全国房地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楼盘和高素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人才。除房地产开发业外,十年来,还逐步形成了以评估、经纪、咨询为内容的房地产中介业,以及以经营管理楼宇、小区为主的物业管理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构架体系。全国各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它们中有成功楼盘的开发,也有成功的中介经纪和成功的物业管理。
1.2 研究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的意义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会在新世纪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个体消费者已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引起了国内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使全行业从“暴利时代”迅速转入“微利时代”,利润水平向价值回归,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海外资金和开发商进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成本大大下降,将导致海外的开发商抢滩中国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格局。海外的开发商运作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大型房地产企业将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将会给国内房地产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由于国外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势必使开发的商品房质量更好,品质更佳,建设成本更低,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为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有市场危机意识,强化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创品牌的房地产开发,不断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探讨一条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之路,以迎接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高层次竞争,已成为国内房地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房地产企业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市场化初级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进程。现在的市场在产品供给和企业"市场类型和消费者"产品和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大特征:
从产品供给和企业角度来讲,现有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房地产产品价格差异扩大,各种档次的价格相互之间的参照性减低,低价更低,高价更高,总体均价趋降;(二是房地产行业边际利润水平降低,既有市场竞争因素,也有资金成本因素,但因其销售规模较大,因而对投资仍具较强吸引力(三是资金"技术"品牌"土地等行业门槛大大提高,迫切需求职业化的专业队伍,尤其是土地的限制,使得进入成本大增(四是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速度减慢,虽然市场总量迅速扩大,但管制趋强,而消费冲动趋减,销售周期加长(五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营销成本上升,客户服务成本亦呈上升趋势,营销成本使项目利润更趋降低。
从市场类型和消费者角度来说,房地产市场正由生存消费型转向投资消费型。随着房地产市场产品供应的日趋丰富及消费者的成熟,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形态及消费者购房心理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正从必需品转向追求享受的消费品,住房的功能也由原先的保值"增值的房产功能向消费、享受功能扩展。由于产品供应日渐丰富,消费者无须担心房价的涨落而难以把握购房时机,而可以根据自身的喜欢及需求去决定。但消费者在如此有利的市场中也并非绝对的赢家,还是要承担进入市场必然应当承担的买家风险和投资风险。 在从生存消费向投资消费转型的过程中,消费者改善居住需求而消费房地产的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这并不说明现在的房地产市不热,因为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是个持续、长期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各种资金都为追求利润而盲目进入市场,人们都为改善居住而过度透支消费,房地产投资增幅及消费速度超过房地产市场所能容纳的合理限量及所能承受的合理速度,房地产市场就会产生)泡沫。
从产品和科技进步角度来说,随着产品技术的进步,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产品为主题的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同质化成为市场主流发展趋势。 因产品品质水平普遍提高及所购产品大体相似,大多数人享有基本相似的居住条件,人们对住房进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房地产商利用建筑业"建材业"设计业的技术应用,不断推出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表现出电子业的某些现象。由于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应用新技术,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潜力,通过综合和优化市场因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以产品为主题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企业专业化水准大大提高,全行业明显进步而且更加理性,发展商已熟练掌握房地产业的规律和技术,模仿和照搬都有助于行业发展,但不能保证项目成功。 整个房地产市场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向组合,行业内部不同优势的各方走向寻求共同利益。 专业咨询代理机构的市场不断扩大。
2.2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虽然我国房地产开发业不再象以前那么混乱,许多房地产公司已初具规模,有些还颇具实力,但相对“ 小、散、差”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截至2003年,我国房地产企业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仅有349家。
房地产企业开发能力低,规模经济差。房地产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规模小,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例如,上海市目前的房地产企业有2000多家,平均注册资本金不足2000万元,实收资本金不足6000万元。上海市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而开发项目规模小,在2003年全市8267.51万平方米的施工面积中,平均每个企业的开发面积仅为3.3万平方米,销售百强的房地产企业总共只占市场份额的4%左右。
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风险大。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解决。目前,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净资产规模也不过几十亿元人民币,与境外房地产企业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相比,实在相距甚远。我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多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这种过高的负债必然影响企业的资信,增加其运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使其盈利水平下降或出现亏损现象,甚至引发负效应的连锁反应。
房地产企业信用差,不重视品牌的创立。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一般都超过社会其它行业的利润率,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大批社会游资涌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开发商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也不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品牌,面积缩水、价格欺诈、质量低劣,延迟交房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
作为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和配置基本手段的企业,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如:企业的产权界定要清晰,企业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企业要以个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负完全责任或有限责任。这些条件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这些条件和要求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总体来说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然而,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不论是开发商还是管理部门都需要对这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
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从开发项目的选择、开发过程直至项目完成后的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与其他企业一样,房地产企业还处在一种能人管理、经验管理的体制上。素质高、能力强的企业家队伍是房地产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集团的成败。它的有利之处在于:能人有魅力、有经验、有智力、有威信、有献身精神,通过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奋斗,推动了企业的不断发展。然而,能人也是有局限的,首先,能人的数量有限,设有100万家企业,而只有10万名能人,意味着有90%的企业找不到能人;其次,能人也有分类, 也分专业,难以与各种不同门类的企业对口;再次,能人也有自身局限性,如个人的随意性和模式化管理的科学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这时的能人,实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长治久安、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好的管理模式,一般水平的职业经理也能使企业正常运作;没有好的管理模式,能人也会无用武之地;有了好的管理模式,能人离去,企业会受振动,但不会受重伤。
房地产企业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目前官方统计的数字是全国近3万家,占中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80%多。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人购房取代集团购买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步伐大大迈进等内外因素,给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宏观总体来看,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所有制、规模、效益等三个方面。
2.3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3.1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问题
尽管国内学者对于国有企业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并日益深化,但却少有人对国有房地产企业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工业国企中的问题和弊端房地产国企中都有,如预算软约束。代理人内部控制,激励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人才浪费和企业效率低下等。并且,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造成的影响更大,如在经济增长中房地产业的重大贡献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在历次大的经济波动中房地产业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破坏作用,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重视。
房地产国企退出房地产业的速度较之工业国企也许更快一些。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初期,国有房地产公司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比例逐渐缩小,90年代中期下降至不到50%;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房地产国企的比例已然降至20%多。然而,即使是只占总数的20%,由于其占有的土地、人才、资本等社会稀缺的数量巨大,国有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此外,如果加上大部分的集体企业、一部分并不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在性质上其实与房地产国有企业类似,即产权不清晰,企业与的边界模糊,此外,其数量在统计资料中无法明确显示——那么由于所有制问题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制约效果就更加显著了。
香港的保险理财产品收益比国内高吗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然而究竟其发展对南北关系有何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先就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南北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南北经济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关系的不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北关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
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服务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金融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金融服务。GATS(1994)的金融服务附录明确定义了国际金融服务包括的活动。GATS规定金融是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保险有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具体涵盖了下列活动:
(1)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
(2)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这些活动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四个有关金融方面的领域。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在世界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上,国际金融服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受到人为或天然的限制而发展不足,直到1986年服务贸易协议被正式列入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议程之后,金融服务贸易逐渐缓慢地开始了国际化进程。而19 年12 月13 日由世界70个国家在WTO 框架内谈判后达成一致的FSA(《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才真正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使其显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
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公司,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是指金融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主要指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及种类的大量增加,以日本为例,1990年日本在海外设立的银行分支机构有1035个,分行有309个,到19年6月,日本在海外的银行分支机构就增加到1054个,分行增加到375个。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断向海外扩张,一方面是由于其内在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竞争力加强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应客户的需要而向海外扩张。然而进入海外市场是有风险的,因此除了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这种扩张方式外,由于东道国政策限制或自身风险规避等原因这些金融机构更多使用的是通过并购东道国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的方式来进行扩张。而从扩张的方向和规模上来看,不仅有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横向大规模扩张,也有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的纵向大规模扩张,而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扩张则相当地少。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最大的十家金融机构中,几乎都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而仅美国的花旗银行在对某些南方国家的银行进行收购式扩张后,花旗就已经成为某些南方国家的最大的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银行收购Banamex 后,花旗在墨西哥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5%;在收购波兰第三大银行Handlowy后,花旗在东欧的商业和消费者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而花旗现在也已经成为这两个南方国家中的最大的银行。[1]
(二)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金融全球市场的形成和新的金融技术理论的产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金融服务产品多样化的要求日益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也日益增加,其中包括低附加值的如代发工资、代理国债等服务产品,也包括个人理财、银证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金融衍生产品等高附加值服务产品。在这么多种类的金融服务产品中,以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最为迅速。1 9 7 2 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商品推出包括英镑、法国法郎、日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六种外汇期货合约以来,短短的3 0 多年时间里,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据国际金融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衍生产品已高达1200 多种,这些衍生产品在原生金融产品基础上组合再利用组合,衍生再衍生,形成了全球巨大的衍生产品交易市场。这些品种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功能和资本的杠杆率,为使用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管理风险的最有效的工具,但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投资机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使金融市场交易更活跃,更具流动性,并持续地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定价效率。然而,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既可以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又可以用于金融风险投资,因此包含着品种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变得更加不确定。[2]
(三)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激烈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通过金融信息化建设来提高金融业的工作效率和改善服务水平,这主要表现如下:信息技术克服了金融运作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使金融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现代的金融交易可以通过电报、电传、网络等多种信息化方式进行,使得许多金融服务产品能24小时不间断进行交易。以信息化网络银行发展最快的美国为例,银行通过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研发和利用, 借助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模型等理论的研究, 纷纷开展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 出现了网络银行、、ATM卡、在线支付以及各种电子支票支付、网络保险、网上证券等新型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金融服务产品的买卖在瞬间便可以完成,使得各国之间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与交往的频率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服务贸易总额的巨额化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括金融服务贸易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IMF的国际收支统计,1 980~l993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由3580亿美元增加到933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7.7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4.9 %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占世界总额的比重,1980年为17 %,而到1993年则已上升至22.2 %,1 995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23.3 % 。有的专家预测,在今后2O~3O年间,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21世纪30年代,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与货物贸易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超过货物贸易的比重.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
而在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大幅增长的背后,一些国家特别是金融服务发达的国家通过加速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来扩大其金融服务的出口是根本原因。例如,1995年,据统计,美国金融服务出口总额高达6l亿美元,占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l7.4 %,进口总额17亿美元(参见199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高达44亿美元。巨额的金融服务贸易顺差对缓解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使得美国成为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五)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化
由于美国和欧盟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绝对比较优势,美国于1982 年在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上提出实现包括金融服务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并且得到了欧盟的响应。1986 年,在美国的坚持下,服务贸易谈判被正式列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正式议程中,并在多年艰苦的谈判后,达成了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即“服务贸易总协定”) 。该协定共包括6个部分和5个附件,包括“金融服务附件”。最后,在19年12月13日,在欧盟的倡导下,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终于就开放金融市场达成了最后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谈判各方同意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允许外国在本国(地区) 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50%;协议将在1999 年初签署,最迟不晚于1999年3月生效等。
另外,美国还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内,提议由APEC通过具体行动,推动世贸组织完成谈判,并对东南亚国家施加压力,促其就开放金融市场做出更多的承诺。由于美国的推动,APEC通过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行动纲领,而且明确要求各国做出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自主承诺,并把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作为APEC致力的目标之一。因此,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达成的最终协议较之1995年达成的过渡性协议更为完善、开放,尤其是对以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南北关系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关系指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政治关系的经济化使得南北关系中的经济关系上升到重要地位。而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商品的国际自由流动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因此这个过程必然包含资本的全球流动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贸易。从总体上看,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南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南北关系的发展。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自身的不完善性和脆弱性,北方国家对金融服务的统治地位就对南方国家造成较大的威胁,也就对南北关系造成了如下的消极影响:
(一)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造成南北关系的不稳定
金融机构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规模上的扩大和业务上的拓宽,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然而近年来的金融机构并购活动中,主要是南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处于被并购的地位,而且随着跨国并购的深入发展,北方国家金融机构的规模通过并购不断得到扩大,垄断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对南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增加了南北关系的不稳定性。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北方国家的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大举进入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以比危机前低60 % ~ 80 %的价格大批并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据统计,泰国35家金融公司中已有9家被外资接管。按泰国商业银行的增资规定,至少有半数银行的大多数股份被外国资本持有。为此,泰国舆论围绕是否将沦为经济殖民地展开了激烈争论,甚至有的报刊说:“全球化带来新型殖民地”。(注:[委内瑞拉]宇宙报,1999年3月6日。)
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由于南北方国家实力悬殊,北方发达国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国又是主要的进口国,南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进口国,即依赖于北方发达国家的出口,这种不对称的依存程度,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早在2005年6月底,央行就提前推出了《国家金融突发应急预案》并通过去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第一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和《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对当前中国的金融风险状况。中国决策层如此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的紧急应对,从一个侧面显示,包括经济安全在内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更反映了其它南方国家也存在的经济安全问题。而又由于南北方国家互相依存的性质,如果南方国家的经济不安全必然也会造成南北关系的紧张、不稳定。
(二)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金融服务产品种类的增加,一方面为社会财富金融资产化提供了便利,持续地刺激了南北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新的金融产品的资本虚拟化越来越强,往往能使循环资本得到迅速扩张,根据权威机构测算,所有国家银行的金融衍生品投资组合都是建立在99:1的杠杆借贷比例上的,只要投资略有失误,杠杆原理就产生反向作用,就会出现整体崩溃,[3] 尤其是现代大规模国际游资的绝大部分来自北方国家,他们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监管不完善的、市场脆弱的南方国家金融市场上进行多重组合投资,造成了南方国家的金融危机。比如,19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能量,不断进攻泰国金融市场,触发了泰国金融危机。而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则一方面加强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与交往,另一方面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和交往的效率,使各国对利率、汇率以及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应迅速。因此当北方国家的投机资本迅速被迅速抽离某一南方国家市场并引致该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强烈的心理预期及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使周边南方国家本就不完善的金融监管完全来不及反应并对局部的金融危机进行控制,从而导致周边国家金融市场上的资本也迅速外逃,造成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使局部的金融危机迅速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最后使一片南方国家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比如,19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在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的前提下及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下,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向外蔓延, 波及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次的金融危机不仅使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倒退到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倒退10年左右且至今动荡不安。而北方国家则由于金融机制的完善及经济基础的雄厚,当然也由于北方国家是国际投机资本的主要来源地,相对南方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北方国家影响很小,故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4]
(三)表面层次上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化使南北交换关系更加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在美国和欧盟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全球95 %的金融服务贸易已经纳入逐步自由化的进程,各成员方同意开放各自的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市场,并且各成员方在双方的谈判中具体承诺开放哪些具体服务部门、开放的程度如何体现,这些都体现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的、合理的一面。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这种表面合理、公平、平等的在自由化幌子下鉴定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实则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小、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率高、监管机制不完善,在现实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完全竞争,过早地进行自由化竞争的实质只是在强化北方国家的优势产业,维护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剥削。
综上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南北经济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关系的不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北关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金融风暴对贸易业的影响
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下滑,欧洲经济体也在迅速的下滑,这一点很清楚的看到,最近欧元持续的贬值,而美元在不断的走强,这说明欧元区经济正在不断的恶化,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欧元区第一大经济国--德国权威的Ifo商业景气指数十月份再次下降到九十点二点,比上月减了二点七个点,表明德国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继续紧缩。面对今年第三季度的不良销售业绩,欧洲的汽车制造商频繁发出金融危机"并未结束"的警报。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斯特来弗认为,在将来的几个月里,金融危机对欧洲汽车工业的影响还会继续发酵。据统计,今年九月,欧洲的汽车上牌率降低了百分之八点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今年前九个月,欧洲汽车销售量下降了百分之四点四,到年底可能达到百分之八,也就是说,将减少一百多万辆汽车的销售量。销售下降,合乎逻辑地,是库存量上升了。仅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今年九月底的库存量达到六十七万七千辆,大量的库存使车商无法回笼资金,造成周转不灵。这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影响,从中国对欧洲的贸易也会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美国是金融危机的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家,现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复苏的迹象,而欧洲经济体也是中国的重要外贸出口国,近日央行行长也表示,虽然中国近期对欧元出口还有所上升,但是央行还是继续表示比较审慎,悲观的态度。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势必对全球的各各行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金融危机?它对我国国际贸易有哪些影响?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分析: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但生活业为主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小于生产业为主的服务业)。从地区看,本次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但加工贸易比重大的地区相对一般贸易比重大的地区影响稍小)。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及航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都有可能负增长。港口及运输受到的影响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行业,基本生活类产品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生活业(医疗保健、康体可能有大幅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在危机中出现机遇的行业:技术服务业、创意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再生等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等。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性矛盾将很突出。首先,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某些传统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与这些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上。例如,我国的“两纱两布”出口,其出口质量是国际公认的免检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的质量和卖价已优于我国。而且,国际市场对“两纱两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谁的竞争力强,谁占的市场份额就大。这对约占我国“两纱两布”出口总量70%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一个挑战。其次,我国出口的目标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国香港占40.77%,日本占13.08%,美国占9.28%,三者合计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3.13%。同年,我国服装出口到日本的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32.46%,中国香港占26.42%,美国占12.82%,三者合计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71.7%。由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将给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出口正受到来自这些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因此,我们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我国的商品出口额将受到一定影响,估计2009年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长22.4%,增速仍比较乐观,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减缓了5个百分点。
.
确 实 比 国 内 高 很 多 , 具 体 可 以 咨 询 五 ?舟 港 险 , 五 舟 港 险 可 以 为 您 提 供 购 买 英 国 保 诚 ,美 国 友 邦 , 法 国 安 盛等 世 界 权 威 保 险 公 司 的 隽 生
五 舟 港 险 t e l:( 4 0 0 —— 8 6 9 —— 1 3 7 7 )
.
.
.
.
.
.
.
.
.
.
....................................................................
----------------------------------------------------------------------------------------
电脑的超频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将CPU、显卡等硬件的工作频率提高,让它们在高于其额定的频率状态下稳定工作。以Intel P4C 2.4GHz的CPU为例,它的额定工作频率是2.4GHz,如果将工作频率提高到2.6GHz,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那这次超频就成功了。
CPU超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CPU的工作频率,也就是CPU的主频。而CPU的主频又是外频和倍频的乘积。例如一块CPU的外频为100MHz,倍频为8.5,可以计算得到它的主频=外频×倍频=100MHz×8.5 = 850MHz。
提升CPU的主频可以通过改变CPU的倍频或者外频来实现。但如果使用的是Intel CPU,你尽可以忽略倍频,因为IntelCPU使用了特殊的制造工艺来阻止修改倍频。AMD的CPU可以修改倍频,但修改倍频对CPU性能的提升不如外频好。
而外频的速度通常与前端总线、内存的速度紧密关联。因此当你提升了CPU外频之后,CPU、系统和内存的性能也同时提升了。
CPU超频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个是硬件设置,一个是软件设置。其中硬件设置比较常用,它又分为跳线设置和BIOS设置两种。
1.跳线设置超频
早期的主板多数用了跳线或DIP开关设定的方式来进行超频。在这些跳线和DIP开关的附近,主板上往往印有一些表格,记载的就是跳线和DIP开关组合定义的功能。在关机状态下,你就可以按照表格中的频率进行设定。重新开机后,如果电脑正常启动并可稳定运行就说明我们的超频成功了。
比如一款配合赛扬1.7GHz使用的Intel 845D芯片组主板,它就用了跳线超频的方式。在电感线圈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跳线的说明表格,当跳线设定为1-2的方式时外频为100MHz,而改成2-3的方式时,外频就提升到了133MHz。而赛扬1.7GHz的默认外频就是100MHz,我们只要将外频提升为133MHz,原有的赛扬1.7GHz就会超频到2.2GHz上工作,是不是很简单呢:)。
另一块配合AMD CPU使用的VIA KT266芯片组主板,用了DIP开关设定的方式来设定CPU的倍频。多数AMD的倍频都没有锁定,所以可以通过修改倍频来进行超频。这是一个五组的DIP开关,通过各序号开关的不同通断状态可以组合形成十几种模式。在DIP开关的右上方印有说明表,说明了DIP开关在不同的组合方式下所带来不同频率的改变。
例如我们对一块AMD 1800+进行超频,首先要知道,Athlon XP 1800+的主频等于133MHz外频×11.5倍频。我们只要将倍频提高到12.5,CPU主频就成为133MHz×12.5≈1.6GHz,相当于Athlon XP 2000+了。如果我们将倍频提高到13.5时,CPU主频成为1.8GHz,也就将Athlon XP 1800+超频成为了Athlon XP2200+,简单的操作换来了性能很大的提升,很有趣吧。
2.BIOS设置超频
现在主流主板基本上都放弃了跳线设定和DIP开关的设定方式更改CPU倍频或外频,而是使用更方便的BIOS设置。
例如升技(Abit)的SoftMenu III和磐正(EPOX)的PowerBIOS等都属于BIOS超频的方式,在CPU参数设定中就可以进行CPU的倍频、外频的设定。如果遇到超频后电脑无法正常启动的状况,只要关机并按住INS或HOME键,重新开机,电脑会自动恢复为CPU默认的工作状态,所以还是在BIOS中超频比较好。
这里就以升技NF7主板和Athlon XP 1800+ CPU的组合方案来实现这次超频实战。目前市场上BIOS的品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PHOENIX-Award BIOS,另一种是AMI BIOS,这里以Award BIOS为例。
首先启动电脑,按DEL键进入主板的BIOS设定界面。从BIOS中选择Soft Menu III Setup,这便是升技主板的SoftMenu超频功能。
进入该功能后,我们可以看到系统自动识别CPU为1800+。我们要在此处回车,将默认识别的型号改为User Define(手动设定)模式。设定为手动模式之后,原有灰色不可选的CPU外频和倍频现在就变成了可选的状态。
如果你需要使用提升外频来超频的话,就在External Clock:133MHz这里回车。这里有很多外频可供调节,你可以把它调到150MHz或更高的频率选项上。由于升高外频会使系统总线频率提高,影响其它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因此一定要用锁定PCI频率的办法。
Multiplier Factor一项便是调节CPU倍频的地方,回车后进入选项区,可以根据CPU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倍频,例如12.5、13.5或更高的倍频。
菜鸟:如果CPU超频后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或工作不稳定,我听说可以通过提高CPU的核心电压来解决,有这个道理吗?
阿萌:对啊。因为CPU超频后,功耗也就随之提高。如果供应电流还保持不变,有些CPU就会因功耗不足而导致无法正常稳定的工作。而提升了电压之后,CPU就获得了更多的动力,使超频变得更容易成功和稳定。
在BIOS中可以设置和调节CPU的核心电压(如图7)。正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Default(默认)状态。如果CPU超频后系统不稳定,就可以给CPU核心加电压。但是加电压的副作用很大,首先CPU发热量会增大,其次电压加得过高很容易烧毁CPU,所以加电压时一定要慎重,一般以0.025V、0.05V或者0.1V步进向上加就可以了。
3.用软件实现超频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软件来超频。这种超频更简单,它的特点是设定的频率在关机或重新启动电脑后会复原,菜鸟如果不敢一次实现硬件设置超频,可以先用软件超频试验一下超频效果。最常见的超频软件包括SoftFSB和各主板厂商自己开发的软件。它们原理都大同小异,都是通过控制时钟发生器的频率来达到超频的目的。
SoftFSB是一款比较通用的软件,它可以支持几十种时钟发生器。只要按主板上用的时钟发生器型号进行选择后,点击GET FSB获得时钟发生器的控制权,之后就可以通过频率拉杆来进行超频的设定了,选定之后按下保存就可以让CPU按新设定的频率开始工作了。不过软件超频的缺点就是当你设定的频率让CPU无法承受的时候,在你点击保存的那一刹那导致死机或系统崩溃。
CPU超频秘技:
1.CPU超频和CPU本身的“体质”有关
很多朋友们说他们的CPU加压超频以后还是不稳定,这就是“体质”问题。对于同一个型号的CPU在不同周期生产的可超性不同,这些可以从处理器编号上体现出来。
2.倍频低的CPU好超
大家知道提高CPU外频比提高CPU倍频性能提升快,如果是不锁倍频的CPU,高手们会用提高外频降低倍频的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得出低倍频的CPU具备先天的优势。比如超频健将AMD Athlon XP1700+/1800+以及Intel Celeron 2.0GHz等。
3.制作工艺越先进越好超
制作工艺越先进的CPU,在超频时越能达到更高的频率。比如Intel新推出就赢得广泛关注的Intel Celeron D处理器,用90纳米的制造工艺,Prescott核心。已经有网友将一快2.53GHz的Celeron D超到了4.4GHz。
4.温度对超频有决定性影响
大家知道超频以后CPU的温度会大幅度的提高,配备一个好的散热系统是必须的。这里不光指CPU风扇,还有机箱风扇等。另外,在CPU核心上涂抹薄薄一层硅脂也很重要,可以帮助CPU良好散热。
5.主板是超频的利器
一块可以良好支持超频的主板一般具有以下优点:(1)支持高外频。(2)拥有良好供电系统。如用三相供电的主板或有CPU单路单项供电的主板。(3)有特殊保护的主板。如在CPU风扇停转时可以立即切断电源,部分主板把它称为“烧不死技术”。(4)BIOS中带有特殊超频设置的主板。(5) 做工优良,最好有6层PCB板。
CPU占用率高的九种可能?
1、防杀毒软件造成故障?
由于新版的KV、金山、瑞星都加入了对网页、插件、邮件的随机监控,无疑增大了系统负担。处理方式:基本上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尽量使用最少的监控服务吧,或者,升级你的硬件配备。?
2、驱动没有经过认证,造成CPU占用100%?
大量的测试版的驱动在网上泛滥,造成了难以发现的故障原因。 处理方式:尤其是显卡驱动特别要注意,建议使用微软认证的或由官方发布的驱动,并且严格核对型号、版本。?
3、、木马造成?
大量的蠕虫在系统内部迅速复制,造成CPU占用率据高不下。解决办法:用可靠的杀毒软件彻底清理系统内存和本地硬盘,并且打开系统设置软件,察看有无异常启动的程序。经常性更新升级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加强防毒意识,掌握正确的防杀毒知识。?
4、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RISING REALTIME MONITOR SERVICE点鼠标右键,改为手动。?
5、开始->;运行->;msconfig->;启动,关闭不必要的启动项,重启。?
6、查看“svchost”进程。?
svchost.exe是Windows XP系统的一个核心进程。svchost.exe不单单只出现在Windows XP中,在使用NT内核的Windows系统中都会有svchost.exe的存在。一般在Windows 2000中svchost.exe进程的数目为2个,而在Windows XP中svchost.exe进程的数目就上升到了4个及4个以上。?
7、查看网络连接。主要是网卡。?
8、查看网络连接?
当安装了Windows XP的计算机做服务器的时候,收到端口 445 上的连接请求时,它将分配内存和少量地调配 CPU来为这些连接提供服务。当负荷过重的时候,CPU占用率可能过高,这是因为在工作项的数目和响应能力之间存在固有的权衡关系。你要确定合适的 MaxWorkItems 设置以提高系统响应能力。如果设置的值不正确,服务器的响应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或者某个用户独占太多系统。?
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来解决:在注册表编辑器中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YSTEM\ 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 ]分支,在右侧窗口中新建一个名为“maxworkitems”的DWORD值。然后双击该值,在打开的窗口中键入下列数值并保存退出:?
如果计算机有512MB以上的内存,键入“”;如果计算机内存小于512 MB,键入“256”。?
9、看看是不是Windows XP使用鼠标右键引起CPU占用100%?
前不久的报到说在管理器里面使用鼠标右键会导致CPU100%占用,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征兆:?
在管理器里面,当你右键点击一个目录或一个文件,你将有可能出现下面所列问题:?
任何文件的拷贝操作在那个时间将有可能停止相应?
网络连接速度将显著性的降低?
所有的流输入/输出操作例如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听音乐将有可能是音乐失真成因:?
当你在管理器里面右键点击一个文件或目录的时候,当快捷菜单显示的时候,CPU占用率将增加到100%,当你关闭快捷菜单的时候才返回正常水平。?
解决方法:?
方法一:关闭“为菜单和工具提示使用过渡效果”?
1、点击“开始”--“控制面板”?
2、在“控制面板”里面双击“显示”?
3、在“显示”属性里面点击“外观”标签页?
4、在“外观”标签页里面点击“效果”?
5、在“效果”对话框里面,清除“为菜单和工具提示使用过渡效果”前面的复选框接着点击两次“确定”按钮。?
方法二:在使用鼠标右键点击文件或目录的时候先使用鼠标左键选择你的目标文件或目录。然后再使用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
一般情况下CPU占了100%的话我们的电脑总会慢下来,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做一点点的改动就可以解决,而不必问那些大虾了。?
当机器慢下来的时候,首先我们想到的当然是任务管理器了,看看到底是哪个程序占了较搞的比例,如果是某个大程序那还可以原谅,在关闭该程序后只要 CPU正常了那就没问题;如果不是,那你就要看看是什幺程序了,当你查不出这个进程是什幺的时候就去google或者baidu搜。有时只结束是没用的,在xp下我们可以结合msconfig里的启动项,把一些不用的项给关掉。在2000下可以去下个winpatrol来用。?
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浏览器占用了很搞的CPU,那幺就要升级该软件或者干脆用别的同类软件代替,有时软件和系统会有点不兼容,当然我们可以试下xp系统下给我们的那个兼容项,右键点该.exe文件选兼容性。?
svchost.exe有时是比较头痛的,当你看到你的某个svchost.exe占用很大CPU时你可以去下个aports或者fport来检查其对应的程序路径,也就是什幺东西在掉用这个svchost.exe,如果不是c:\Windows\system32(xp)或c:\winnt\ system32(2000)下的,那就可疑。升级杀毒软件杀毒吧。?
右击文件导致100%的CPU占用我们也会遇到,有时点右键停顿可能就是这个问题了。官方的解释:先点左键选中,再右键(不是很理解)。非官方:通过在桌面点右键-属性-外观-效果,取消”为菜单和工具提示使用下列过度效果(U)“来解决。还有某些杀毒软件对文件的监控也会有所影响,可以关闭杀毒软件的文件监控;还有就是对网页,插件,邮件的监控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些驱动程序有时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最好是选择微软认证的或者是官方发布的驱动来装,有时可以适当的升级驱动,不过记得最新的不是最好的。?
CPU降温软件,由于软件在运行时会利用所以的CPU空闲时间来进行降温,但Windows不能分辨普通的CPU占用和降温软件的降温指令之间的区别,因此CPU始终显示100%,这个就不必担心了,不影响正常的系统运行。?
在处理较大的word文件时由于word的拼写和语法检查会使得CPU累,只要打开word的工具-选项-拼写和语法把”检查拼写和检查语法“勾去掉。?
单击i文件后CPU占用率高是因为系统要先扫描该文件,并检查文件所有部分,并建立索引;解决办法:右击保存文件的文件夹-属性-常规-高级,去掉为了快速搜索,允许索引服务编制该文件夹的索引的勾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
数据 运算器的处理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长度和计算机数据表示方法,对运算器的性能影响极大。70年代微处理器常以1个、4个、8个、16个二进制位作为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大多数通用计算机则以16、32、64位作为运算器处理数据的长度。能对一个数据的所有位同时进行处理的运算器称为并行运算器。如果一次只处理一位,则称为串行运算器。有的运算器一次可处理几位 (通常为6或8位),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成若干段进行计算,称为串?并行运算器。运算器往往只处理一种长度的数据。有的也能处理几种不同长度的数据,如半字长运算、双倍字长运算、四倍字长运算等。有的数据长度可以在运算过程中指定,称为变字长运算。
按照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可以有二进制运算器、十进制运算器、十六进制运算器、定点整数运算器、定点小数运算器、浮点数运算器等。按照数据的性质,有地址运算器和字符运算器等。
操作 运算器能执行多少种操作和操作速度,标志着运算器能力的强弱,甚至标志着计算机本身的能力。运算器最基本的操作是加法。一个数与零相加,等于简单地传送这个数。将一个数的代码求补,与另一个数相加,相当于从后一个数中减去前一个数。将两个数相减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左右移位是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在有符号的数中,符号不动而只移数据位,称为算术移位。若数据连同符号的所有位一齐移动,称为逻辑移位。若将数据的最高位与最低位链接进行逻辑移位,称为循环移位。
运算器的逻辑操作可将两个数据按位进行与、或、异或,以及将一个数据的各位求非。有的运算器还能进行二值代码的16种逻辑操作。
乘、除法操作较为复杂。很多计算机的运算器能直接完成这些操作。乘法操作是以加法操作为基础的,由乘数的一位或几位译码控制逐次产生部分积,部分积相加得乘积。除法则又常以乘法为基础,即选定若干因子乘以除数,使它近似为1,这些因子乘被除数则得商。没有执行乘法、除法硬件的计算机可用程序实现乘、除,但速度慢得多。有的运算器还能执行在一批数中寻求最大数,对一批数据连续执行同一种操作,求平方根等复杂操作。
运算方法 实现运算器的操作,特别是四则运算,必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它直接影响运算器的性能,也关系到运算器的结构和成本。另外,在进行数值计算时,结果的有效数位可能较长,必须截取一定的有效数位,由此而产生最低有效数位的舍入问题。选用的舍入规则也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确度。
结构 运算器包括寄存器、执行部件和控制电路3个部分。
在典型的运算器中有3个寄存器:接收并保存一个操作数的接收寄存器;保存另一个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累加寄存器;在进行乘、除运算时保存乘数或商数的乘商寄存器。执行部件包括一个加法器和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门电路。控制电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使数据经过相应的门电路进入寄存器或加法器,完成规定的操作。
为了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很多计算机的运算器设有较多的寄存器,存放中间计算结果,以便在后面的运算中直接用作操作数。
为了提高运算速度,某些大型计算机有多个运算器。它们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运算器,如定点加法器、浮点加法器、乘法器等,也可以是相同类型的运算器。
运算器
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寄存器、数据缓冲寄存器和状态条件寄存器组成,它是数据加工处理部件。相对控制器而言,运算器接受控制器的命令而进行动作 ,即运算器所进行的全部操作都是由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指挥的所以它是执行部件。
主要功能:
执行所有的算术运算;?
执行所有的逻辑运算,并进行逻辑测试,如零值测试或两个值的比较。
运算器:是进行运算的部件,主要功能是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控制器
controller
按预定目的产生控制信息的仪器或成套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控制的核心部分。控制器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接受来自受控对象的测量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控制信号推动执行器工作,完成闭环控制,称为调节器;用于开环控制系统的控制器称为顺序控制器,它按照预定的时间顺序或逻辑条件顺序推动执行器实现开环控制。控制器按所用信号形式分为模拟调节器和数字控制器。数字控制器又分为顺序控制器和数字调节器。人们还把手动控制机构称为控制器 。控制器的应用不仅限于生产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应用控制器,如霓虹灯的时序开关、洗衣机和电风扇的定时器等,都属于顺序控制器。
控制器
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它是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即完成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
主要功能: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指令,并指出下一条指令在内存中位置
对指令进行译码或测试,并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以便启动规定的动作;
指挥并控制CPU、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数据流动的方向。
控制器:根据事先给定的命令发出控制信息,使整个电脑指令执行过程一步一步地进行,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