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房产新政策_海外房产新动向最新消息
1.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利与弊
2.中国未来有发展的十大行业是什么?
3.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影响不算大也不算小。
首先,奥运会属于各个国家趁此捞钱一笔和各个国家经济上涨的一种方式。在奥运会举办后,奥运村附近会规划为重点规划区导致房价上涨。与此同时带动各个国家的旅游经济。
2013 年申奥成功后,东京楼市一片火热,盛况空前。看着一天比一天高的房价,无数人蠢蠢欲动,想借着 2020 年奥运会的契机,在东京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资。
本次东京奥运会用无观众模式,日本虽大受损失,但对投资者来说并无负面影响。此外,2025 年将在大阪举办世博会,届时将会建造一个目标超越澳门的亚洲最大,也将继续为日本的国际观光市场加码。
目前东京楼市一片空前盛况,大都市房价不断上涨,二手别墅均价更是同比上涨了约 25%。加上中央地区人口流动性大,而海外投资的门槛较低,通过房产投资活动能够获得日本高级经营管理签证从而在日本永居,获得永久产权,正可谓是最佳投资期。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最新发布的《不动产市场动向》调查,2018 年东京房地产均价约为 5.43 万元 /㎡,直追北京,较 2013 年上涨了 23%,一举超过 1998 年到 2013 年这 15 年的涨幅。高涨的房价数字让投资者分外眼红。
除了房价上涨快、潜在增值空间大之外,由于东京房地产以小户型为主、总价相对低、出租率高、投资回报率高,且具备永久产权,外国人购置门槛低等特点,在东京买房投资成为热门选择。
不止东京,2017 年申奥成功后,巴黎(2024 年奥运会)和洛杉矶(2028 年奥运会)的房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不少房地产投资者慕名而去,想要借着奥运红利在当地楼市中分一杯羹。
不说国外,2015 年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奥成功后,张家口楼市迅速升温。根据百度的数据,申奥成功后的第二天,张家口的楼盘 IP 访问量达到日常均值的 3.1 倍,楼盘频道 IP 访问量是日常均值的 4.5 倍。说到这儿,插个题外话,在08年的时候,我国举办奥运会时正赶上金融危机,房价处于疲软状态,奥运会的推动只让我国的房景气指数回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2.36,比6月份回落0.72个百分点。相比6月份0.26的环比回落幅度,7月份国房景气指数环比回落的幅度进一步加大。
之后张家口房价迅速暴涨,2016 年和 2017 年,同比增幅分别达 48% 和 39%。除了投资房地产的散客,冬奥的魅力还吸引了一大批品牌开发商前往张家口掘金,包括恒大、碧桂园、融创、远洋、金科等等。
不管是今天的张家口和东京,还是明天的巴黎和洛杉矶,吸引形形的人前扑后拥着前往购房的最根本因素,都是奥运会。
因为所有人都怀着同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奥运会必将为举办城市带来房价高涨的神话,跟着奥运步伐买房或炒房一定不赔。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许可以从历史上奥运会和举办城市房价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而在2018年巴黎房价将可能飙涨 9 %。法国首都巴黎市似重新受到美国、欧洲及海湾国家买主青睐,法国新住房价格去年上涨了9.3 %,这是法国房地产代书公证人报告指出的。报告并说,法国的全国新房建筑案例数量两年前一直不断增长,房屋建筑申请许可证签发案件每年增长15.2 %,季度增长率12.3 %。不过,房屋需求孔急,新建住房也无法救急。导致法国的购屋需求量大增,甚至连旧屋的价格也被带动上涨。
北京并不是第一个被奥运催高房价的城市,从 1988 年汉城奥运会、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再到 2012 年伦敦奥运会、2016 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几乎每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申奥成功后房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其中 1992 年举办第 25 届奥运会的巴塞罗那,在 1986 年申奥成功后的 7 年内,住宅价值增长幅度在 250%-300% 之间;2000 年举办第 27 届奥运会的悉尼,1993 年申奥成功之后每年房价涨幅均超过 10%;
2004 年举办第 28 届奥运会的雅典,在 1995 年申奥成功之后的 7 年里,房价涨幅达 65%,平均年涨幅约为 9.3%;2016 年举办第 31 届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从 2008 年开始房价开始猛涨,到 2016 年,里约热内卢房价较 2008 年上涨 216% 左右……
东京奥运村选址在中央区的晴海,奥运会后将被改建为高层公寓,志在打造一个超大级社区。但整个奥运村的交通并不方便,与最近的车站距离一公里,目前也没有建成的学校,有日本民众评论奥运村 " 真的感觉跟陆地孤岛似的 "。
所以,奥运会对日本房价可能会有推动作用,但投资商们不会放弃这一挣钱的机会。所以,奥运会结束后日本的房价可能会水涨船高,而附近区域内的建设可能会可能会因此大大增加。在这次奥运会结束后,日本的体育馆,度村以及游泳馆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建设。但是,这次的空场外加疫情无法抵达日本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其他外国观众无法直观的挑选,所以可能会因为这个损失一部分买家。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利与弊
2000年11月由百腾置地(Pidemco Land 原新科集团附属公司)及发展置地(DBS Land 原星展集团附属公司)合并组成。 嘉德置地集团主业为地产发展商及持有楼房资产。凯德置地中国控股持有丽丰控股20%。
2009年11月18日,凯德集团以每股2.12元价格,首次公开发售嘉德商用产业(capitamalls Asia,简称CMA)11亿6520万新股,合CMA总股本的30%,24.7亿新加坡币(约18亿美元)。嘉德商用产业于11月25日首日挂牌交易。凯德集团旗下CapitaLandRetail将在IPO之后重新命名为CapitaMallsAsia。更名整合后CapitaMallsAsia将涵盖凯德集团旗下的零售不动产基金及地产信托管理等业务。另外,CapitaMallsAsia还将获得RafflesCityChinaFund基金15%的股权。CapitaMalls在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日本和印度共计拥有86个零售资产,其母公司凯德集团有40%股权握在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手中。
2010年1月18日,东方海外与新加坡凯德集团(CapitaLand)达成协议,以代价约二十四亿美元出售“东方海外发展(中国)”现时在内地七个房地产项目,涉及楼面面积约一百四十五万平方米,七个项目分别位于上海、昆山和天津项目;其中半数为住宅物业,其余为写字楼、商铺与酒店。东方海外发展账面净值约11.15亿美元,或86.96亿港元。故此,东方海外预计,出售东方海外发展可以带来10.55亿美元,或82.3亿港元收益。
2013年6月18日,凯德中国以约19亿人民币通过上海联合产权获得上海广川置业有限公司的70%股权,拟在上海广川置业有限公司拥有的汉中路地块上打造综合体项目。
中国未来有发展的十大行业是什么?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选择及其思考
[摘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6月发表的最新统计数据,1995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325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46%。跨国直接投资的剧增,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结果,也是各国企业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积极对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资本流动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外资工作中,注意吸引国际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来华投资的国际大跨国公司这两年也在增加,至今世界排名列前500家的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中国投资。深入了解、研究跨国公司,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当前特点和趋势,注意其今后若干年投资动向,对我国积极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是有益的。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选择动向
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选择的关键因素仍是市场,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减弱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流向是那些被他们认为有良好市场前景,即市场准入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从统计数据看,1987年到1990年间,国际直接投资的83%流向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良好的市场条件,但劳动力价格昂贵。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总流量大幅度增长,流向发达国家的份额仍占2/3,达2160亿美元,其中流向美国的有750亿美元。美国制造业1995年对其投资最多的10个国家的投资总额中,有76%是投在高工资国家的,其中瑞典占第一位,英国次之。
尽管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认为,,包括人力,仍是他们对外投资时看重的因素之一。不过人力并不一定是指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80年代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曾安排几年内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但许多欧洲制药工业企业却为了寻求高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将资金投向美国的一些高科技的生物工程企业。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有一些公司也因同样理由将资金投向欧、美。有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矿业和石油化工公司则为了取得,即生产原料,而拓展对外投资的范围。
许多跨国公司在对其今后5年对外投资作预测时表示,决定其投资的主要因素仍将是市场准入问题,投资时将努力避开保护主义盛行地区。但是在考虑市场准入问题的同时,也将顾及其他一些因素,如要努力在一些新兴市场,特别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中能取得优势地位作准备;在一些新领域,如电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投资。
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今后投资时对劳动力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价格高低,而是高素质和高灵活度。欧洲公司尤其强调这一点,美国公司也强调这点。亚洲一些跨国公司愿继续对劳动力的价格因素以“合理的优先”。这是出于东亚特有的地理特点: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与一些有低廉劳动力的国家相邻。跨国公司在产业调整中可较容易地组织地区内国际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同时将高技术和决策中心留在本地。日本、韩国和台湾都已按此战略在作布署,今后5年还将为此而作努力。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性较为突出,跨国公司以在本地区投资为主。这样,投资主要都流向发达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1985年到1992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85%流向OECD国家。到1993年,西欧占了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2%,北美占26%,亚洲占15%。
90年代以来几年中,情况有些变化。流向远东的投资迅速增加,1994年约有占总量1/4的投资流向了亚洲,相当于流向西欧的资金。同时,流向拉美和中、东欧的资金也有所增长。
根据一些跨国公司的预测,未来的5年内,各国跨国公司投向亚洲的资金将明显增长,但情况仍不一。亚洲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日本公司将大大加强在亚洲的投资。美国公司也会增加对亚洲的投资。欧洲公司虽会增加对亚洲的投资,但相对其对欧美的投资仍是有限的。
欧洲仍将是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除了欧洲公司继续保持在本地区投资外,美国公司也把欧洲作为投资的第一选择。1995年,美对外投资创纪录的0亿美元中,有500亿是投向欧洲的,主要是西欧,比1994年增加了两倍,而当年对亚洲的投资只增加2/3。对国际跨国公司来说,尽管西欧经济增长率低,劳动力价格昂贵,但有广大市场,有高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好,风险较小,还靠近有兴起的中东欧市场,仍是吸引投资的地方。预计欧洲吸引投资的领先地位至少保持到本世纪末。
二、跨国公司在电讯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将有强劲增长
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中增长引人注目。在80年代末,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2/3流向第三产业。其间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化和私有化浪潮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从1993年情况看,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也有53%流向第三产业,其中一半投资向银行、保险业。流向制造业和农业、掘业的投资分别占总额的36%和9%。
许多跨国公司现明确表示,今后若干年内在金融和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将减弱,而对销售、电讯等公用事业类服务业的投资将增加。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也会增长。
电讯业将是最吸引外国投资的行业,因为电讯是正在发展的行业。技术的发展会使价格下落,会有可能提供新的服务项目,这都会引起需求的增长。另外,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新设备的需求,因此需求大量投资,发展中国家对电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一般既缺乏资金又无必要的技术,因而需求助于外国投资。
除电讯业外其他广义上的公用事业(不仅指电、水、气、道路)都将是国际投资的新热点,这是由于一些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巨大需求引起的。这一趋势将导致外国公司带着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前往建立新公司。在一些国家还将用BOT方式进行投资。
预计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在兴起的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增加了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投资。由于在重工业(石化、肥料等)方面能力已饱和,欧洲只在含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市场上还有一定吸引力。
对非金融服务业的国际投资有可能通过一些仍按传统途径组织消费机制的国家建立起国外网络而得到发展。这些国家如更重视服务业(如旅馆业、餐饮、公路运输、法律咨询等)的标准化,就有可能吸引大量外国投资。一些国际投资者认为,目前葡萄牙、意大利、菲律宾、中国这些国家的消费渠道还是比较陈旧的,日、美、法的公司在这方面有先进技术,也有资金。
对房地产的投资除了在欧洲和亚洲有少许增长外,投资者一般将对房地产的投资局限于邻近国家。
按一些跨国公司预测,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有可能因某些因素而有较大的增长。这些因素是: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工业全球化的推进。随着产品将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制造、销售,需提高信息服务。
三、跨国公司将继续着力于由从母公司直接出口产品转向到国外办企业
许多跨国公司准备在未来的5年内,将其在海外的业务活动占总业务量的份额继续增大。无论是从新设立公司的国别还是按其生产部门看都将如此,中型企业尤其如此,增加在国外的业务活动,并不是通过增加从母国的直接出口,而是通过增加在海外投资、设厂生产而达到这一目的。亚洲的一些跨国公司(包括日本和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因为他们或者面临着货币汇率变动,或者面临国内成本升高这样的局面,将生产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在海外生产后转销他国或返销本国,是加快企业国际化的一种办法。
扩大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兼并、征购和合资经营。许多跨国公司表示,今后将主要取兼并、征购方式,然后再是合资经营方式。
兼并、征购曾是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海外设企业的主要方式,今后还将是主要方式,这是根据以下两个方面判断的:(1)在美国、欧洲,正在进行中的行业调整对前往投资的外国公司来说,是可迅速有立身之地的机会。当然,兼并、收购后首先面临的将是由于改组现有生产结构引起的问题,不能立即考虑扩大生产、增加就业;(2)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企业面临着出让股权或私有化的局面,这种情况既存在于制造业部门又存在于基础设施部门。许多跨国公司对此有极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收购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技术改造和开展营销。
合资经营的方式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在某些国家要深入当地市场,必须有当地的合作伙伴。一些公司认为,在中国大陆尤其如此;前来投资的公司没有单独行动的技术和财政能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要开展某些新业务活动,需要使用可能合作的伙伴已掌握的技术。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从管理角度看,合资经营有一定风险,因为合资经营有可能出现两个“决策中心”,也就存在着不协调的可能性。
二、竞争问题
从竞争的角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企业是否有能力和跨国公司竞争;二是跨国公司是否会运用垄断性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和国内企业竞争。
第一方面是竞争能力的问题。例如如果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活动全面开放,许多民族工业可能无力与之拼搏,为其打倒或合并收购。因此许多东道国,包括发达国家,对若干敏感产业,如国防、通讯等,对外商涉足有所限制。中国在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及世贸组织的各段时期,对若干产业的开放强调必须以时日以免过分冲击国内企业。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即使屡屡亏损,影响宏观调控能力,但是对跨国公司收购,也应非常谨慎从事,避免大权旁落。
但是,这种立场同时也需考虑如下因素。首先开放的程度如果太低,步子太慢,会不合现行国际惯例,如世贸组织的规定,妨碍成为国际经济主要成员国。所应特别提出的是当今的时代和已往大不相同,即使近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所享受的种种例外,常常能被一般所接受。但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业已大大提高,若干产业甚至已压倒一切,因此例外的幅度在不断收缩中。
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能力所以能够逐步上升与其积极利用跨国公司有密切关系。上面已经提及发展中国家和跨国公司进行多方合作之后出口能力急剧提高,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弱。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独资企业而是和国内企业进行合资、技术转让、管理合同、装配战略联盟等合作,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便很难和所谓民族工业等同起来。如果硬加分野,如以外资成分或与跨国公司合作方式为准,不但没有理论依据,抑且导致自行缩小利用跨国公司的机会。因此如果对企业加以保护也必严格限于极少数的例外。
当然国内的压力是来自多方的。如果,事事俱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则国内企业势必互相效尤,希图杜绝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与之竞争,导致封闭型经济之形成。但是,封闭型的致命伤是仅仅可不与跨国公司在国内竞争,却完全没有力量在国际市场上避免和跨国公司较量。这样在温室中娇养的产业便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致使外汇枯竭,举债度日,甚至丧失经济的自主权。
更进一层,从个别企业的立场看竞争的对象,不独限于跨国公司也可来自国内企业。欲图杜绝后者的介入,势必扶植独占的民族工业,甚或地方工业,后者将保护主义从国家延伸到地区,到省市城镇,势必使全国经济支离破碎,全盘瓦解。
可是,竞争的挑战是企业壮大不可或少的动力。特别在市场情形瞬息万变,技术更新节奏加速的情势下,即使民族工业保护住了,但是很快便变成古董,毫无出路。
利用跨国公司不独可透过竞争激动国内企业,同时也可汲取其长,补己之短。并且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例如,跨国公司的副食品占领了很大一片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什么民族工业不能洞悉它们成功的因素,从和它们合作开始到自辟炉灶、自创品牌、自树一帜?
另一对跨国公司的忧虑是垄断和不公平或不正当竞争。最好的防止跨国公司垄断行为是以跨国公司制跨国公司。换言之即健全竞争机制。若干发展中国家为了鼓励外资,授予个别跨国公司种种特权,不独对民族工业意味着歧视抑且鼓励跨国公司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这种特权当然也和现在国际间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相悖。当然该项原则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里实施时,也较复杂。至于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国内企业也同样存在。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公平竞争的立法视为要务。
三、分利问题
上述的垄断或不公平竞争是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分配问题的源泉之一。诚然,如果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掠夺,那么大部分的利益将被跨国公司攫取去了,导致东道国一无所获,或蒙受损失。
利益分配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展中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其中复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影响,如不论对母国或第三国的。二是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跨国公司打交道时往往感到相形见绌。如在讯息方面一般认为跨国公司不独掌握全球网络,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企业以及其供销情况,竞争者实力,也每不惜工本,彻底调查,了如指掌,占尽优势。从跨国公司的立场则时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内容不像跨国公司那样明朗化。它们的账目既言之不详又没有严格的准则。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又不健全,有时东道国企业同时和多家跨国公司谈判,互相比攀,以占上风。
实则企业之间的谈判能力很难一刀切地断定谁占上风。虽然大型企业有其优势,但在东道国也有地主优势。双方均可谋求知己知彼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在自己没有能力判断的问题上,可以借重第三者即专家们进行评估,如资产估价及可行性研究等。
比较难以预防的是跨国公司处心积虑,利用巧妙的手段,获取暗中的利益。例如,跨国公司对转移价格可上下其手,无形中将合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到跨国公司手中。有时跨国公司原来仅为少数持股者,可藉口合资企业亏损,需要增股,当地企业无力出资时实行片面增股,获得控制权。
转移价格既是跨国公司内部帐目因此不易处理,跨国公司总部的帐目在东道国无法核对。唯该项价格可与类似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相比,对若干零配件不在市场流通者,可在契约内规定定价原则,如成本加成等。
转移价格是漏税手段之一,其他弄虚作手段在发展中国家税制不健全、执行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势下,走漏应纳税或冒领退税金额屡见不鲜。但是这不是跨国公司的特征,而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税务问题。
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盘考虑,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扩散效应或外部经济也应计算在内。反之,也有负面的。若干跨国公司对劳工的管理过分苛刻,不独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失事率频繁,并且严重违背人道。但是某些发达国家主张抵制劳工欠佳国家的出口品,甚或主张国际劳工要有共同标准,前者甚至包括所有低工资国家,这样所有低收入国家的输出都要遭排斥了。至于国际标准之厘定,无论在任何领域应透过国际协商取得共识。
跨国公司对环保的设施,诸如污水的处理、毒品的防治、生态的保护等,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示范作用。对社会的贡献,虽然不一定计算在经济指标里,也有正面的。相反的,若干跨国公司也可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环保意识的薄弱,对其输出污染。
有些发展中国家将跨国公司物质方面的影响联想到精神污染以及文化侵略的到来。跨国公司则抱怨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贪污成风,以权谋私。实行行贿受贿是双方的共同行为。在若干跨国公司的母国,如美国,对在境外行贿有明文规定,东道国中如新加坡对廉政从上至下认真执行,较少漏网者。
另一忧患是透过通讯网、媒界传播对发展中国家所不接受的价值观。在这方面防止的办法不易奏效。首先,尽管若干传播节目,如**、杂志可以删禁,但是渠道太多,特别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苟管制太严,有因咽废食之虞,因为信息是现代化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再者,商品较易杜绝,思维和偏好很难以外力操纵。因此非潜移默化鲜能攻心。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活动,一如在全球的战略,必然是有选择性的。以为导向的显然聚集在天赋丰厚的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开发每局限于少数地区。
即使是市场导向或效益导向的活动往往也是集中在局部地区的。在中国,南方胜于北方,东方多于西方,沿海城市超过内陆乡镇。
跨国公司活动的不平均分布引起地区分利问题以及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国传统的不畏贫而畏不均的思想与近代的平均主义推波助澜,不均的忧虑是不容忽视的。
从经济角度看来跨国公司的引进如果是对发展有正面作用的话,问题是有没有条件使它们进来,至于在哪个地区则是次要。因此政策的焦点往往是致力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基础设施、人力、配套工业等较为完备的,且不屑提出各项优惠条件以提高相对的吸引力。其结果是跨国公司活动的集中度远高于原来经济环境的驱使。
这种倾斜政策在短时期内对名不见经传的发展中国家有一鸣惊人的宣示效应,易引起跨国公司的注意, 但是长期施行有两大缺陷。一是不独歧视较不发达的地区,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抑且歧视民族工业。二是当其他发展中国家争相效尤时,相对优势互相冲销,只有将利益转移到跨国公司,肥水外流。所幸如果国民待遇的原则普遍推行,各种优惠措施也当逐渐淘汰。
即使没有倾斜政策,无论来自国内的或国际的发展动力也是不可能平均分布的。特别是创新,既不是所能胜任的,也不是立即能扩散到全方位的,而是属于极少数的。尽管成功以后,可能群起效尤,但是每每要经过一段时间,并且不免有东施效颦之讥,其结果是失去了捷足先登的优势,所得到的利益远远不如始创者。对落后者及被淘汰者则每况愈下,蒙受损失。这种此涨彼消的程序势必形成贫富差距。当然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会带动上游下游,水涨船高,即使是有先富后富之别以及一蹶不振的。因此,财富尽管趋向集中,同时也在扩散。
由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引发的思考
一、引进跨国公司与适度开放国内市场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地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市场开放程度。外商特别是一些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由于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着眼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还会拓展的国内大市场,为下一步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作准备。我国在当前吸引外资中,把引进既有较高技术,又有较雄厚资金力量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作为一个重点。我们也把我国的巨大市场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有利因素。怎样利用我国市场的吸引力以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资金,仍将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我国内市场对来华投资的外商已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曾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外商投资企业放宽了产品内销的限制,这对于我国利用外资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向型经济的依存度的增长,开放国内市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条件。我国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在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中,都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作了一定承诺。跨国公司视市场开放度为投资的主要选择,这与我们承诺的、逐步开放一些市场是有一致点的。开放一些市场是我国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所必须要做的,也是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如何发挥我国在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有序、逐步、适度地开放来达到我们的目标。在开放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取“保护”、“关闭”市场是不可取的。
现阶段对外商投资开放市场,决不是简单地以市场换取外资,而必须在贯彻外资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产业导向,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放宽外商投资的比例,让与一定的市场。
最近,沿海某省为吸引外商投资而调整政策,放宽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比例。有关规定包括:凡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外方出资占50%以上的,按投资总额的不同,分别给予产品50%--100%的内销比例;投资农业种植、养殖业项目,产品内销可放宽至100%;对山区投资鼓励类项目,外方占50%以上,且达到一定投资额,也可放宽内销比例直至100%;对已有外商投资企业,除限制发展的以外,累计投资达到一定数额,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经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内销比例可放宽至70%,等等。该省新制订的规定体现了根据产业、地域适度开放的原则。
外商来投资,是奔着市场来的。外商进来后必然要抢占市场。既然让外商进来,就是准备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抢夺市场。当然也要给国内企业创造一定条件,能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
一段时间以来,就外商抢夺国内市场问题有不少争议。其实,跨国公司无论进入哪个国家,都会有同该国企业争市场问题。为何在我国“抢占市场”和“挤占名牌”成为两个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在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还处于较落后状态,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差,缺乏竞争力,加上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观念更新不够,适应能力差。特别是我国内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方面行动较为迟缓。这类问题的产生,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本身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外商的进入。要解决这类问题,需给企业以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要加快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需要加快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又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里仍有利用外资的问题。跨国公司会继续选择对其有利的方式,按其所说或兼并、收购,或合资经营方式来介入我企业改造。对我们来说,既要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又要用对我有利的方式,引进跨国公司,转换机制,使产品升级换代,并开拓市场,得以发展。
二、重视开展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当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既为了获得新的市场,又为了进入主要生产要素市场,许多企业通过业务经营的国际化,建立自己的跨国体系,效益不断提高。他们体会到,如果局限在国内市场,确保相对利润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这也是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现在,跨国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有大型企业,还有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增加中。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份额,10年间由5%提高到15%。尽管发展中国家一般都面临资金短缺和外汇拮据的问题,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必须对企业开放的战略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外部、扩大市场,推动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利用国内外两种、两个市场。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考虑加强开展跨国经营业务。
当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对外投资,但是可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有选择性地投资;可以技术、设备投资,也可以部分资金投资,开办合资、合营项目,扩大我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作准备。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能力的企业尤其应作好准备,走出去。一味认为我国目前资金短缺,不能对外投资的想法、做法是短见的行为。对外直接投资已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提高人员素质问题
跨国公司在选择其投资点时越来越注意寻求有高素质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国利用外资初期引进了不少劳动密集型项目,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曾在其中发挥过作用。尽管我们还有许多方面、许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可以继续引进劳动密集型、密集型项目,继续发挥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但为了提高外资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整体管理水平高的合作项目,劳动力素质问题就突出了。
我国内企业缺乏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由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职工队伍素质不高。我国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已在上升,但相比起来仍较低。不过这种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已经并且继续被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劣势逐渐抵销。目前,人才问题在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时甚至显得比资金短缺、设备欠先进更为突出。因此,加强培训各类人员、提高人员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这10大行业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大健康领域,大数据领域,新物流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保护与改造领域,旅游领域,智能家居领域,新零售领域,新型保险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10个领域确实是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领域,很多大型企业甚至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布局了,其实保守的估计,这10个领域最少要在未来30~50年左右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谁先起步的早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头几名。其实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领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代替大部分人工
我们所熟悉的富士康,已经把一线的员工全部都换成了人工智能的机械手臂,从这一点上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确实很有发展潜力,用他来代替一线员工的优点有很多,比如说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不会像员工一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可以说是省时省力又省心,而维修机械手臂的一些工程人员将会受到重用。
2、从事危险工作
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危险的工作需要人为去从事,比如说高压线上的工作,危险区域作业,危险装置拆除等等,这些工作不仅危险,而且一旦从事的人员出了事故的话,所需要赔偿的金额也是非常高昂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却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3、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军事领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们经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样,机器人无论是在数据处理还是在反应速度上,面都优越于我们普通人,而且在危险区域勘察或大型规模战争的时候,机器人如果参与的话,会极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机遇敲门的时候,要是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十字路口,会有很多的选择,选对了,就离成功不远了。下面是我带来的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排炮战术"轰出的千万富翁
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陈展鸿说,他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购置西服,还可以“终身保修”身材发胖的、不合身的西服还可以拿来修改到合身。这招“壹加壹”专营西服的服装店由一间扩展到了七间,还满足不了需要。
2、一名杂工一年赚了50万
他是一个失败者、说谎的人、商场上的逃兵,没有人把他放在眼内,因为他根本没有与人争胜的条件。那么,苏宏达如何出人头地,与身边同辈相比,在成功的大道上遥遥领先,使公司每年赚取的利润超过50万元呢?苏宏达算不上年少有为,他35岁时,仍是工厂的一名杂工,每月收入仅可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还需要妻子替人家做些零散的缝纫工作,帮补家计。35岁,是宏达生命的转折点,一天,他经过住家附近的地产经纪公司,发觉里面的职员在打瞌睡。虽然那时楼宇买卖情况热闹,偏偏就只有那个地产公司一片冷清,门口张贴的楼宇资料也是寥寥可数,还附出公司的转让消息。宏达突然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虽然他没有足够的金钱搞一些小生意,但岳母颇有积蓄,他决定跟她好好商量。开始经营业务的时候,他把顾客介绍费降至最低,只抽取其半成佣金。
另外,他取“死缠烂打”的政策,不怕浪费唇舌,不断为上门的客户介绍适合他们的房子,不到最后一刻——对方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他决不轻易放弃。很多顾客前来地产公司想购买房屋,其实心中也没有什么主意,如果推销者懂得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顾客自然会一切依赖你,不愿再跑到别家地产公司选购的了。
3、借鸡生蛋
现代经济活动中,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却又要发展事业,许多人也会来个“借鸡生蛋”“借得钱来,投资生产,赚回钱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种经营谋略,也叫“负债经营,无钱走遍天下。”然而,时至今日,当都懂得借鸡生蛋时,“鸡”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讲究许多技法。给人“信”字,这是借鸡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广州,有一位数百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岳亚贤,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资,别说摆脱个穷字,连生计也难,他下决心要做番事业。想到邻居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钱。开始借10元,讲好一礼拜还,但他根本没动那钱,只是锁在箱里,到期准时归还。过了个把月,他又向潘婶借20元,她讲定归还日,他一样不用,到期原钱加息奉还;如此一次次借了还,还了借,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还真的没动用过所借用过的任何一分钱。待潘婶一再夸其“有信用”时,岳亚贤顺水推舟地向她讲了自己的打算办个”方便居民生活小卖店”的想法和难处。潘婶也真爽快,笑着安慰他:“放心,你亚贤要办店,借你个万儿八千没问题。”就这样,岳亚贤凭着良好的“信誉”筹到创业资本。钱,是投资创业的硬资本,对于无钱或财力不足的人来说,能借到钱,就可心想事成。中国银行有2000多个亿个人存款,如果你这个商人有信誉,就永远不必为缺钱而发愁。
4、腾讯
马化腾,这个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互联网上那只戴着红领巾的小企鹅QQ形象,你必须十分熟悉了。它改变了数亿人的沟通习惯,创造了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引领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QQ的孕育者就就是马化腾。
年就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的马化腾以前很喜欢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此刻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便有了新的主宰。在深圳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平已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他既就是各种的“克星”,会为学校的PC维护带给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19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就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但就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就是他想,自我能否做个类似于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深圳的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他踏上了创业征途。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就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就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初,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在马化腾为资金犯难的时候,他起了要把QQ卖掉的想法,先后和四家公司谈判,都以失败告终。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升温,受昔自老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次的版本、20多页的商业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的投资。从此,新的一轮创业开始。截至2004年9月,腾讯QQ总注册用户数为3。55亿,活跃用户数1。19亿,QQ最高同时在线730万、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78万,跃居中国第一大休闲游戏门户。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就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就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这天的自我。
“他就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4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五年来,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就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马化腾每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他上网只有一个目的,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掘新的商机。QQ秀就就是他在网上觅到的一块肥肉。偶然一次,马化腾发现韩国推出了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马化腾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把韩国的那套东西给学过来,搬到了QQ上推广尝试。他同时找一些著名的手机和服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我最新款的产品透过QQ秀用户来下载。QQ秀有这些公司带给服饰设计、手机等多种产品,很快风靡了Q族的世界,而腾讯没有为QQ秀的服装、饰品花费任何的“银子”。
马化腾说,这一块业务的增长目前很快,已有超过40%的用户尝试了购买。马化腾盘算,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1~2元的话,仅QQ秀收入就不敢想象。马化腾那独到眼光又一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盈利到达3。28亿元。
马化腾的经营哲学就是:“三问自我”。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就是不就是擅长?他的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利润、资本感兴趣,却不必须能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好处就在于实用,而不就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就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明白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我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我能持续多大的竞争优势?1999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气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取: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到达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就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就是资金上,他对自我究竟能持续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取的策略就是“三管齐下?:-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超多利润;‘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善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再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就是正确的。
5、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
冯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汉,到处漂泊,虽历尽艰辛,却穷得叮当响。1990年,冯志久跟随数百万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收他。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工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还有那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
于是,他心一横,租了一间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开张了。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象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主要的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为1元。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帐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后来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
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他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赚几角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一个流浪汉变得如此精于经营。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称他“1元钱大享”。
6、 斯坦尼夫斯基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7、赚钱魔术师
1982年,刚刚放下“青苗”和红十字卫生箱的周潮仁还只是位24岁的青年,“赤脚医生”失去行医资格,同时意味着他将回到农民的行列。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田里没有金子”是一句都知晓的老行语。一天,在家闲得发慌的周潮仁在镇上喝早茶时听人说:上海人爱吃蜜饯,男女老少都爱吃,根本不管这蜜饯腌缸里是否有蛆虫。周潮仁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70元车马费,扛上了30公斤蜜饯闯荡大上海去了。
到了上海,他扛着蜜饯一连到好几家食品店推销,得到几乎相同的回答:“没有国营集体工商执照,什么生意都不能和你做!”这一晚,他在南京路的屋檐下度过。守着一大袋蜜饯直发愁。天无绝人之路。翌晨,一位潮州同乡和他相遇,并答应帮他解脱困境,同乡用自己的营业执照,银行帐号和批,很快将30公斤蜜饯以168元成交。同乡付给周100元现金后走了。虽然100元对于当时的周潮仁来说不是一笔巨款,但最使他振奋的是同行凭着一张营业执照在10分钟里赚了68元,赚钱就像魔术师。他暗暗发誓:我也要当赚钱魔术师。
回到家乡,周潮仁一口气办了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营业执照。该年12月,他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在家乡收购近1吨的蜜饯,再次闯荡上海,由于这次他持有多种“版本”的营业执照,他的蜜饯生意格外红火,这次他净赚1500元,是他过去当“赤脚医生”六年的收入。
这次的成功,使周潮仁的野心更大了。他在家乡成立了“凉果收购站”,在上海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据上海蜜饯市场的销售动向,让自己的秘书编制生产向家乡电传。与此同时,潮州每天发往上海的长途运输车队中,就有一辆车是他包下的。几年过去,周潮仁成了响当当的上海蜜饯市场大王。
8、寻找突破口
深圳海滨房产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七年夏,但直至一九九〇年秋,由于体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公司并无大的建树。现任总经理冯兴民接手时,公司只剩职工5人,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分机,外加一小块土地。面对这个摊子,他们从拥有的那块土地起步。按照国际惯例,将规划、设计、地盘管理、基建、销售等房地产经营环节解剖开来,让利出去,使每个环节都能把最优秀的队伍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项目上。这样,整个房地产运作便成了系统工程,公司员工的精力集中于工程的宏观控制,以及经济测算、市场分析、信息收集等工作上。当年,便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均创汇200万港元。创利65万港元,公司从亏损企业一跃而成为令人瞩目的盈利大户。
9、小老板大思维
广州塑料软包装厂是一家民政小厂,全厂100多名职工中,残疾人占了54%。在1986年的审计结果显示,27万元流动资金亏得一干二净。欠下债务40多万元,已经到了破产的境地。此时,谢耀临危受命。上任厂长之后便引进风险机制,逐步把车间集体承包,很快使企业扭亏为盈。1988年,又通过招标实行风险承包,承包人要先交纳2万元的风险抵押金,确保上交厂部的利润每年递增7%,并保证车间职工的收入每年也递增7%。风险机制促使承包人在经营中使出浑身解数,尽全力拓展业务盈利。
因为纸盒、纸箱、塑料3个车间都是独立的产品车间,承包者可以自主经营,使他们摆脱了业务科室的繁琐机制,能够调度产、供、销,用活业务费,业务经营异常活跃。他们在车间内对工人实行按件计工,对供销人员实行任务承包,体现重奖重罚。一下子调动起了工人的积极性。塑料车间六班的机台利用率从承包前4%提高到%。全厂的生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好兆头。三年下来,风险承包的风险经营方式使全厂利润创历史最高纪录,1991年。盈利38万元,是承包前的5倍。职工月均收入比3年前增长84%。此外,他们还增添了8台机器设备,还清了债务。
10、艰苦卓绝方成功
“皇天不负苦心人”。所谓“皇天”,其实正是我们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所愿:风平浪静的时候,轻如一叶小舟;等到风涛怒作的时候,也会像凌空的天马。张弼士,别名振勋,广东潮州大浦人。17岁时家乡闹灾荒,他告别家人,孤身逃荒,来到了荷属的巴城(今印尼雅加达)。毕业实习时,张弼士特别注重观察当地和外地的经济状况,研究什么样的买卖容易获利。从买卖酒发家后,他又拓展到垦殖业、建筑、金融、交通、矿业、商业等各个行业。在企业全盛时期,资金达白银七八千万两,故有“苏岛富翁”之称。张弼士的一生中,最能说明他创业的艰辛和成就的应是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办和成功。
张弼士于1892年开始筹建酒厂,一开始,他就取稳扎稳打的方针,着手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设。几经周折,公司耗费巨资,终于1906年建成了有124个品种,占地千余亩的葡萄园。我国当时生产葡萄酒系手工操作,设备落后,难以与欧美新的生产技术相抗衡。为提高竞争能力,他注重科学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
他到处物色酒师,重金聘用。几经周折,公司终于掌握了全套设备和关键技术。产品出来后,对于如何开拓市场,张弼士曾煞费了苦心,首先,他注重提高产品的信誉,其次,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讲究广告宣传的艺术;再次,充分利用海外华侨思念祖国、眷恋故土之情和张氏在南洋华侨中的影响,开拓国外市场,特意精制张裕酒的宣传品向华侨广为赠送。此外,广泛结交上层人士,取得各方的支持。最后,别具特色的张裕酒,终于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和注意。康有为曾为张裕公司写下了“浅饮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的诗句。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香醴泉”四个大字。特别是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商品比赛会上,张裕公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酒、琼瑶液和益寿浆获金质奖章,“金质白兰地”从此闻名于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